《80/20生活經》20210607

「引言」

這世上80%價值來自於其20%,自然現象中百分之八十的雨水來自百分之二十的雲朵,美國社會百分之八十的財富來自其百分之二十的企業家,企業百分之八十的獲利來自百分之二十的顧客,個人百分之八十的成就快樂健康,來自其百分之二十的想法和行為。

而我們應該減少較無收穫的百分之八十的想法和行為,省下的時間精力用在其能帶來更大效應的百分之二十的行為,這樣你就能四倍數成長。

這本書已經買了16年了,當初看到這本書時覺得很興奮,認為找到人生秘笈,我只要花20%的力氣就可以獲得80%的好處。教我們專注最有價值的目標,採取最直接有效且令人開心的行動,就是簡單粗暴。

現在重讀發現,一直以來我誤用成投機取巧,便宜行事。忽略它背後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你的行為路徑是要深思熟慮過且試驗改進,用力最少,收穫最多的地方。以科學管理術語就是PDCA(PLAN、DO、CHECK、ACTION),設立核心價值目標,標準系統化用來複製放大。

更像日本整理專家的「斷捨離」,其本質是「禪」的生活應用,禪的放鬆身心,清楚感覺。禪的安心的不動,是為了更精準正確的動,清楚放鬆省力的動,而不是盲動、躁動。也是「一門深入」修行的概念,把一件有價值的事做到極致。


「以下節錄本書約20%占全書80%價值的段落。」

我們每天做的事情,很多不但耗費精力,而且有害無益。煩惱是鮮明的例子,煩惱從來就是無濟於事。當你發現自己心煩意躁,你可以採取行動,也可以無所作為,但就是不要煩惱。如果我們採取行動足以避免禍事上身,或是減少厄運發生的機率,那麼這個行動就是有價值的,我們應該停止煩惱,採取行動。反過來說,如果對於即將發生的事我們無力掌控或是無可影響,煩惱只會製造壓力而毫無助益,那我們就應該無所作為,但不要再煩惱。煩心事永遠都有,可是不煩心也照樣過得去,因此麻煩事一起就要立刻決定是否該採取行動。而無論一動或一靜,都不要去煩惱。

【聖嚴法師說:擔心是多於的折磨,用心是安全的動力。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生活突飛猛進的改進之道在於自問:「我要如何大幅減少心力而得到豐碩得多的成果?」
一面刻意縮減努力,一面要求更多的回報,我們等於是逼自己用心思索,然後改弦易轍。而這是所有進步的根源。

「使用80/20簡單生活」

人要快樂只需要食物、衣服、住處、朋友、自由、思想信仰。

避免和人比較;避免沉溺只是刺激的慾望,因為欲望是無止盡的深淵。

你擁有這麼多東西友都全部用到嗎?簡化生活到僅剩幾樣對我們最有用的必需品,這時我們最輕鬆。
把握以下原則
1.物質上:簡樸、寬敞、足夠、實用、足以待客。
2.努力上:專注、有目標、發揮自我、簡單、有時間、有錢。

將生活簡化到只做想做的事,樂在其中。在家工作時間自由,發揮創造力,買間工作室。

自問我真的想做這件事嗎?如果和我們目標沒有任何關聯,那就拒絕。

刪去清單的不重要的項目,少點工作、少點購物、清理衣櫥。寬恕敵人更要寬恕朋友、親人。知足常樂,剪輯無味的人事物,如果不可能有結果到此為止吧。

簡單快樂的活動:關鍵在找出一些費力少、回收多的行為。

日常生活中,總有許多花費極少金錢或力氣就能得到莫大的回報,例如說謝謝、表達欣賞、表白情意、看日出日落、照顧動物、養花蒔草、對點頭之交或陌生人露出微笑、隨手行善、在優美的環境裡享受散步之樂。打禪七、寫作、騎單車、談戀愛、當義工、和小孩玩、讀書、和朋友共餐、給小孩獎賞、玩牌、咖啡、聽笑話、對如何避免危機的思索和準備、拜佛、念經。

因為人性的關係,即使好的習慣我們最好也要精挑細選,只要找幾個我們樂於從事並且擅長的絕佳習慣,就可以花更少的心力得到更多的快樂。

【聖嚴法師:我們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想要的可以不要,應該要的才要,有能力要的才要。】

「先養成七個好習慣」,
例如:1.每天運動。2.日行一善。3.將收入的百分之十用於儲蓄和投資。4.絕不說謊。5.冥想放鬆。6.下定決心,絕不煩惱:你可以立刻行動,也可以無所作為,就是不要再煩惱。7.養成習慣常常自問如何以少創多。

你必須極力思索或寫下所有讓你振奮以及所有你生活中最熱愛的事項,工作也好,嗜好或運動也好,有就是每天最美好的那幾分鐘。接著「選出其中一項」當成你生活的重心,或是設法找出這些活動的共通點,然後在這一項多做發揮,其他的一切都少做一些。

沒有價值的事、不能讓你快樂的事,都不要再做。好好品嘗生活的滋味。

例如:如果看電視讓你快樂,那就多看,如果不能就別再看了。還有哪些事情的快樂報酬率低到應該放棄的,請縮減從事這些活動的時間。

【這邊要排除一些有害的行為,例如喝酒、毒品、性成癮、賭博...等傷害身、心,無法累積價值的行為,佛法的五戒(殺盜淫妄酒)是讓你保平安的生活規則】


「活在當下」,當下這一刻至為重要。不要活在過去也不要活在未來。別憂煩過去,也別為未來發愁。要以少創多,讓自己限制在當下的此時此刻,全神貫注在上面,而且樂在其中。

不管我們的未來有多長或多短,當下是珍貴而真實的。我們可以為過去自豪,我們可以對未來抱持希望,可是我們只能活在當下。我們都要學會專注,這樣才能以少創多。

【石屋禪師:「過去事已過去了,未來不必預思量,只今只道只今句,梅子熟時梔子香。」】

我們縮減了興趣的數目,反而能強化深度和厚度。專注於我們最好的一面、最殊異的特質,我們會變得更獨特、更有人味。

你最關心的人是誰?【 家人】
你最在意的事情是什麼? 【報父母恩&這輩子的貢獻】
你的才能特質強項是什麼? 【文字】【不說謊】
你想生養小孩嗎? 【想】

快樂或許可以靠藥物、酒精、奉承、權力金錢,但這只能高漲一時,更可能帶來負面的結果,真實的快樂來自深知你為什麼選擇這樣的生活,你必須積極融入所珍視的東西,把事情做好,做的時候樂在其中,做了以後引以為傲,這些都是快樂的肥料,需要細心培養也需要你的獨特性。

【做喜歡的事,讓喜歡的事有價值】


「80/20 人生法則」

步驟一:一個你希望到達的境地(工作、金錢、人際感情、簡單美好生活)
步驟二:一條直通目標、最好走的路、壓力和緊張最少,樂趣最多,挑條有信心有能力可以走完的路
步驟三:沿著路徑、踏出開始的幾步最重要,寫下依序三項的快樂行動,寫下開始日期但不要有截止日期,先完成一個才能採取下一個行動,只要有所進展即可,直到完成,如果真的不順利也可以改選路徑和行動重新開始。一定會受益的。

你的目標是否簡短到能讓你時時牢記在心? 【每見一個人,都想他需要什麼?我能給他什麼利益?並祝福他】

這目標是不是讓你一想到就熱血沸騰?那是你夢寐以求的生活嗎?
能不能藉由這目標證明少即是多?

世上永遠有一條路可以用少得多的力氣和金錢就能到達你要的目標,找出來?

有沒有人已經達到了你要的目標,參考他們怎麼做?

有沒有人可以讓你搭順風車?

在決定路徑之前要先清楚自己的目標目的,如時間金錢有限,例如登山出遊:選條距離更近,花錢更少,沿途還能飽覽引人入勝的風景。就是找出最好走且最有樂趣的路徑。

作者自問,我應該怎麼做才能以少創多呢?我要的是什麼?我要少點苦惱、少點順從、少點本性的壓抑、少點工作壓力和行政責任,還有少點老闆。我想要更多的獨立自主,更多挑選同事的自由,更多陪伴家人朋友,還有更多的錢。

重點在於帶給你極大快樂和成就感的行動,80/20行動是要讓你整體行動縮減,成果卻有增無減。

作者「目標」是成為一個成功管理顧問,「路徑」是找兩個合夥人共同創立公司,其「行動」就是找合夥人,然後創公司。這行動要成為在工作上唯一要關心的事。

【改寫《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當你真心為了幫助他人,而去努力擁有某樣東西,整個宇宙會聯手起來,幫你得到它。】

「利用80/20法則享受工作和成功」

只知用力工作往往把自己搞得太忙,分辨不出什麼事情真正重要。用智慧的人因為希望盡量少做事,所以只專注在關鍵要務上。能想出新點子又能集中心力讓構想成為事實的,才是真正有生產力的人。有人想到要動腦就煩惱,甚至害怕,所以才會把自己埋在煩瑣小事當中。

「你真正希望從工作中得到什麼。」【我喜歡這份工作,良好舒適的工作環境,時間不長且配合生活作息,能造福別人的重要工作,穩定的收入,善良有德行的同事。公益事業。最好能更明確,如:當管理顧問、或電影導演。】

你是不是也可以想出什麼方法,讓你的工作添增更多的意義和價值?

你不妨列個清單,寫下所有你知道或是認為自己可能喜歡的工作。仔細想想,你能不能自己創造一份工作。

「使用80/20金錢法則」

你如果希望未來不必為錢苦惱,只要收入所得百分之十先自動轉帳儲蓄投資即可。
金錢是我們拿生命能量去換取的東西。

購買價格低廉但可以發揮最大效益的貨品,例如兩年新的舊車。

閒錢投資土地、房產、藝術品或收藏品、指數型股票。任何讓你開心又能增值的東西都可以投資。

繪出你每個月的收入、開支和投資所得圖表。

將你的花費刪去一項,將這筆錢捐出去。會帶給你更多快樂,而且奇妙的是,往往能讓你的收入增加。

個人財務管理第一步把所有債務還清,市場大起大落的時候,絕對不要進場買賣。

二十個新創事業成功的只有一個,如果那投資項目讓你睡不著那就別去投資。

先做小資本的事業,擺個小攤,提供洗車或自用車快遞。

「使用80/20 人際感情」

偉大的心理學家榮格說:「我們需要他人,才能成為自己。」有了情感的聯繫,我們人生才有意義。。付出、貢獻、真誠的幫助關心他人。

我們能量有限,質與量之間難免有種取捨關係,更多往往意味著更差。專注於少數幾個我們真正在乎的人、情感、行動和志業。我們才能專心一致,真心誠意、有力量去愛人也被愛。

伴侶找樂觀,不口出惡言,基本價值觀一致(如誠實、慷慨、仁慈或是你認為要緊的美德)。

不要為別人做你自己喜歡的事,做你的伴侶會喜歡的事。

快樂的家庭會多讚美,慷慨付出他們的時間,有紀律但不縮減愛心。
處罰有它的效果,可是惟有在行為規範制定得非常清楚,小孩知道為什麼受罰的情況下。取消一段時間的特權,這種懲罰很安全有效,只是要講明白,你處罰的是行為,而不是針對他的人。不管孩子做了什麼,絕對不要收回你的溫暖、關心和愛。愛的相反是冷漠。

可以告訴愛哭鬧的小孩,一張笑臉反而更有用,多獎勵笑臉,彼此分享快樂時光。

常常和好朋友見面,試想應該怎麼安排?【住近一點】

我可能在什麼地方找到適當的伴侶,我該採取什麼事半功倍的行動?【公益活動場所】

「80/20 JUST DO IT」

你是怎樣壓制你的羞怯的?
重點是:我並沒有壓制它。只要採取一些積極行動就好。告訴自己,不管多害怕,看到喜歡的人就勇敢走過去自我介紹,如果不成功再試兩個,都不成功也別擔心,至少你試過。

正面思考往往不實際,效果不持久,要改變人生看法要靠行動後,產生我們想要的結果,自然會改變觀念和感覺。情緒應該被接受,而非壓制。和情緒對話,和它們講道理,邀請它們喝杯茶,暢所欲言。一邊承認有這些感受,另一方面下定決心,採取積極行動應對。

【聖嚴法師:不安時,至少我們可以先享受呼吸、注意呼吸、欣賞呼吸來安心。】

不切實際的正面思考會讓你更早放棄,最好採取目前能做的積極行動。在集中營的存活者,自問:「我或許可以做些什麼,好讓我有個活下去的理由?」然後付諸行動。即使身心處於沮喪、飢餓,人確實有選擇行動的能力,住過集中營的人,都會記得那些安慰其他難友、把自己的麵包分享一些給別人的好人。

心情差時,請筆直站好,抬頭挺胸,外出散步,運動,做一件善事。

【聖嚴法師:踏實的走一步,勝過一百句的空話。】

tommy548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禪修地圖-Stages of Meditation》20210601

曹興誠先生在「科學與佛法」的演講時推薦這本書《禪修地圖》,內容很精彩,裡面的論述的《修行次第》更是《菩提道次廣論》的修行骨架。以下幾段節錄和心得分享

 

瑜珈行中觀自續派認為:就像唯識宗所主張的,在夢境當中雖無離開夢識而獨立存在的外境,但卻彷彿有離開夢識而獨立存在的外境呈現出來,讓我們對它起貪、起瞋,產生種種苦樂,除非從夢境中醒來,否則這些外境對做夢的人來說,是非常真實的。

同樣的,被「實有執」的無明大夢障蔽的凡夫,所見的外境也是如此,雖然這些外境事實上並非離開心識之外而獨立存在,但凡夫卻執為離開心識之外而獨立存在,而對這些外境起貪、瞋,造種種業,受種種果報。除非從這個無明大夢醒來,否則凡夫永遠不會知道這些外境與心識的本質是相同的,並不是離開心識之外而獨立存在的。

我們要把注意力放在佛法的根本原理,例如持三種修持,即出離心、菩提心,以及了悟空性的智慧。出離心,指脫離如牢獄般的三界輪迴與痛苦的決心。因此,它是一種從輪迴的所有狀態中解脫的願想。菩提心,全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菩提心為一切諸佛之種子,淨法長養之良田,若發起此心勤行精進,當得速成無上菩提。空性,佛陀於二轉法輪時開示到:一切外在和內在現象及「我」的觀念,都沒有真實的存在性,因此是空性的。

《想到火之三角,可燃物,助燃物,燃點,三個條件(緣)都有時,「必定」燃燒,佛講的「緣起」、「緣聚而生」,當這些條件俱足必定發生的性質且少了任何一樣則無法發生的性質,就是「空性」,也是如來藏,能生萬法。進而體悟到任何現象,絕對都是因為在條件俱足下所產生的,我們要接受它後面所代表的必然性,並用專一分析的心試著找出我們能控制的條件。這就是科學家,哲學家...等,所在努力的功課。》

修行的條件,首先必須持守道德戒律,避免從事十不善業。十不善業,又稱十惡,指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

修行者真正的考驗是:如果心中的煩惱減少了,修行便發揮了功效。無論我們外表看起來多麼神聖超凡,煩惱的減少與否才是評定一個人是否為真正修行者的主要標準。

「以正面的動機學習佛法」
心中想著:「為了滿布廣大虛空的眾生來證得無上佛果,我應該聆聽蓮華戒大師《修習次第》中篇的教授。」任何身、語、意業的品質,主要取決於動機。因此,任何以良善動機所行之業(行為),都能帶來善與快樂,種下證悟成佛的因。另一方面,如果缺乏良善或健全的動機,即使是修行也會帶來負面的結果。由於其中的分際非常細微,每一個人必須更加提高警覺。

加持必須從你的內心生起,即使我們說是上師的加持或皈依三寶的加持,它也不是源自外在的事物。當你心中正面的特質增長、負面的特質削減時,即是加持所代表的意義。

對於想要追隨佛法,從事實修的人而言,單單只有信仰是不夠的,信仰應該以理性為依靠。當你研究學習時,遵從一個符合邏輯的方法。

通往成佛的究竟目標的道路有二,一是方便,二是智慧。
這兩個特質產生出色身和法身。色身代表為了利益其他眾生所行的圓滿事業,法身代表一切自利的圓滿。培養菩提心的方便法門與了悟空性的智慧,共同形成了佛法的基礎。色身,指有形質之身,即肉身。反之,無形者稱為法身,或智身。法身,指佛所說之正法,佛所得之無漏法,即佛之自性真如、如來藏。

這個智慧應該是毘婆舍那(即「觀」)與心專一安住於空性這個對境的奢摩他(即「止」)兩者的結合。

當一個人微笑的時候,他的笑容不費分毫地就能夠讓其他人滿心歡喜。除非我們內心充滿平靜喜悅,否則即使我們坐擁萬貫財富,也無法保證能夠贏得友誼。當我們熱衷競爭、爭強好鬥的時候,即使我們慷慨地施予財富,也很難獲得太多的實質利益。另一方面,那些真心誠意幫助他人的人,內心是平靜快樂的,他們製造了和諧的氣氛。因此很明顯的,一顆仁慈的心和樂於助人的態度,是自己與他人眼前的快樂與永恆快樂的基礎。

修持悲心的方法是什麼?
第一,我們必須對受苦受難的眾生生起慈愛之心;第二,必須認識痛苦的本質。

一開始,先以你的親人朋友為修持悲心的對象,去體認他們如何經歷先前所說的各種不同的痛苦(苦苦、壞苦、行苦(遷流衰變))。

培養平等捨的主要兩個方法,根據第一個方法,我們思量人際關係的不確定性、思量無常與痛苦,以及貪著於某些人瞋恨於某些人都是徒勞無益。根據第二個方法,我們了解一切有情眾生離苦得樂的願望都是一樣的,並努力對於一切眾生生起無分別之心。

人們不是打從一出生就成為我們的朋友之所以成為朋友,乃是環境使然;我們的仇敵也並非一出生就充滿敵意。這樣的關係一點都不可靠。透過長期的修持,當我們能夠對這三種人,朋友、仇敵和陌生人,生起平等心時,在漸漸擴大範圍到世界上的所有眾生。

投生於輪迴的兩個根本之因,乃是業與煩惱兩者,而其中煩惱是主因。在三大煩惱(即「貪、瞋、癡」)之中,實有執的無明(即「癡」)最為糟糕。

印度寂天上師曾說,我們看到所有痛苦在世間生起,乃是因為我們是如此地以「自我為中心」,只希望自己獲得快樂。我們看到所有安樂在世間生起,乃是因為我們「造福其他有情眾生」。

如果我們每一個人從內心深處去培養希望利益他人與其他有情眾生的心,那麼我們將建立強烈的信心,使我們的心安適自在。


在「奢摩他」的階段,不必殫精竭慮地思索每一個細節,而只要將心專注在基本性質或教法,不論是空性或無常的重點上,並思維其本質即可。
另一方面,「毘婆舍那」的修習是屬於分析式的,因此這時禪修者必須仔細思索禪修所緣境,例如:蘊、界、處等的自性、起因及其他種種特性。

當內心能一再地進入並安住在這些教法的重點上,而且也產生了身心的輕安,這時的心就是所謂的奢摩他。

「奢摩他的修習對境」
建議佛教徒以佛陀的形象作為禪修的所緣境,因為這樣一來,將可以獲得許多附帶的利益,例如累積功德及憶念佛陀。觀想佛陀的形象坐在珍寶製成的座位上,與自己之間大約是自己身體全長的距離,坐落在與自己前額等高的虛空當中,且要想像這個形象是密實而明亮的。


《在分析修中,主要確認「人無我」和「法無我」,利用分析、推論以下的本質和起因如:五蘊(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等,就會發現一直變化、生住異滅的身體和心理,其實和我們認為不會變、永恆單一的「我」是相矛盾的,所以「我」是藉由身心作用所假安立的名字,是虛假的概念,因此確認「人無我」。

再深入思考,那能辨別的「心」和外面的「環境」一開始會認為是分離的,是不同的兩種實體,但進一步去推論分析外面的環境,就像夢境中的事物一樣,都是幻化出來的,即使伸手摸的到的石頭,都可以分析到最單純無法再分割的純能量,如愛因斯坦所發現的質能互換公式,E = mc²,物質即是能量,所以一般心認知事物表面的形象和它實際存在的樣子是不一樣的。那不可測量和找尋不到的心,是無來無去,無生無滅,如同幻化,所以心和境界是一體的。我們是用幻化的心看幻化的物質,有這種體悟了解,就能發現一切現象並沒有實體,均是幻覺,便能開始「平等心」去看待一切現象,不再分別執著,就是「法無我」。》

「法無我」是指「所認知的對境」即「能認知的心」兩者均無「實有」。
當我們說事物不是實有時,意思是:事物的存在是受到事物顯現在「心」中所支配的,以及從對境(事物)它們自己方面來說,並無唯一或真實的存在。

我們每一個人對於「我」都有與生俱來而且自然的感覺。這種感覺讓我們經驗到苦與樂,而且也讓我們產生苦與樂。佛教對於離開心理及物質的諸蘊之外有任何「真實存在的自我」的這種看法,是抱持否定的態度。

「自我存在的本質」
儘管如此,依照佛教哲學來看,自我的確是有的。假如我們要爭辯說:「自我完全不存在!」那我們很明顯的將會和一般共通的認知相牴觸。我們應該檢視並分析自我究竟是以哪一種方式存在?透過邏輯的分析,我們可以確定:自我的存在,有賴於心理與物質的諸蘊。換句話說,自我的存在,只是依於諸蘊而假名安立的。自我真正存在的方式,是和它的因及其他因素有關的。

進行分析在心理及物質的諸蘊、界、處之外無法找到補特加羅(無離蘊之我),而且補特加羅的體性也不是諸蘊等(無即蘊之我)。這是因為諸蘊等具有多及無常的本質,而補特加羅的體性則被人認為是常及唯一之故。所以世間人認為的「我」及「我所」這種主張,完全是錯亂的。

真如或空性是指:在「主體的心」(即「能認知之心」)及「為心所認知的對境」二者之間,並無真實的分離。這是因為當物質的事物分析至極小的粒子,並且當我們尋求那些粒子的自性時,並無法指出確定的自性或自我。

當事物顯現於心中之時,看起來似乎是真實的,但實際上它們並無自性。在事物顯現的方式(顯相)及事物存在的方式(實像)兩者之間,存在一種矛盾時,我們不能將此種矛盾視為是現象(法)的究竟本質;因此所有現象並非實有。


就「勝義諦」層面而言,心也不可以是真實的。只能認知物質形式的虛假本質且顯現為各種狀態的心,怎麼會是真實的呢?

就像心一樣,一切現象(一切法)的本質也是如同幻化的,他(瑜伽行者)已如上的方式,透過智慧個別去檢視心的本質:在勝義當中,心不在內、不在外亦不在中間(內外二者以外之處);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心產生之時,無所從來;心滅謝之時,亦無所去;因為心是無法被認知的、無法顯示的、非物質的。如果有人問:這心其本質是什麼?則就像《寶積經》所說的:「迦葉啊!當我們去尋找這個心時,他是找不到的。找不到的東西,是無法被認知的。無法被認知的東西,就沒有過去、未來或現在。」透過這樣的分析,在勝義當中,我們無法見到心的開始、心的結束及心的中間過程。

我們應該了解:就像心沒有邊際及中央部分一般,所有的現象也沒有邊際及中央部分。從而瞭解到:「心認知的對境,其本質也是空的。」

在勝義當中,假名安立的事物是無法被找到的。就像《心經》所說的:「無色、聲、香、味、觸。」同樣的,心在勝義當中也是不可得的。因為在勝義當中,這些事物是不存在的,因此無法分別執著他們是常或者無常?在勝義當中,一切現象包含諸蘊等在內,均非實有,一切事物是無自性的;同樣的,屬於一切法的屬性之一的真如(空性、勝義諦),也是非實有。

因此就不會產生種種分別執著,而得解脫。

tommy548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請問侯文詠:一場與內在對話的旅程》20210516

這是一本回答人生問題的書,侯文詠老師用一個一個故事來代替教條式的回應,所謂善於教學者,一定是一個很會舉例、比喻的人,尤其好的故事讓人感動真實可信。這也都是因為侯文詠曾經沉迷一年看三百多部電影,和深厚的文學底子,藉由閱讀文學已練成他最想練的能力,自在優游的在別人的內心世界穿梭,並用慈愛的心給予他人幫助。

他母親曾失望指責不做醫生改當作家,這輩子到底想救人還是害人?
我想侯老師從未改變他想救人的初衷,以醫生身分轉職作家,就像馬拉松最後需要衝刺的那段最重要的路,前面的努力都是為了讓你擁有得以突破的決勝點,醫生作家救的人層面更廣,時間更長,影響更深。因為《危險心靈》的出版,漸漸矯正了畸形教育,透過新聞知道因此讓一位學生免於獨坐教室之外時,他終於敢跟母親說:「媽我救了一個人了。」其實,看到這段的我們,也漸漸從自我中心的困擾中鬆綁了,開始相信一切都能變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書中有太多值得一再練習成為習慣的思考方式,
下面用教條式的節錄,便於複習。

一件事讓你內心矛盾的困擾,是因為你選擇了一個不能解決問題的思考方式。

我們的主觀的想法就是一個開關,後續的情緒都是隨是開是關或喜或憂的。

當你徬徨憂慮,無法決策時,可以想想當初做這件事的初衷和本質。
初衷可能會因為當初不認識自己而改變,但事情本質是不會隨外境改變的。

你真的很愛錢嗎?如果真的愛應該會不顧一切的去追求,並且甘之如飴。會不會其實那都是社會外加給你的價值觀。

追尋內心的招喚,就像外野手接球一樣,憑著經驗直覺和不斷的觀察,努力的接近,過程中並不會有如果接不到怎麼辦的煩惱,只是一心盡力把每一球都接到。

關於上台前的緊張,都只是因為太關注於自己,改用想與人分享的心情,而且大家是為了欣賞而來,沒有人是為了來嘲笑你而來。那個怕出錯失敗的心,是虛幻的無用的,只有當下的努力練習才是真實有用的。

生活要像單車騎山路,設定好目標後,放鬆專注投入於眼前腳下必經的路程,才更容易到達目的地,享受它吧。

遇到失敗之後會有兩種人,一種是認為運氣很差努力沒有用然後就放棄了,另一種會檢討如果這件事達成需要100分,自己的努力已佔其中的幾分,是不是有其他分數沒有注意到,繼續改進堅持下去。

想要成功堅持是必然的,而放棄需要一個理由,這個放棄的理由,最好是因為找到更好的選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太多微妙的體悟和感動實在無法用條列式的方式寫出,靜靜的讀,會發現其中似乎有股非常暖的力量安撫著你的心,那力量充滿著慈悲和智慧。

tommy548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優良公司的管理原則 1.規劃。2.組織。3.領導。4.控制」

一、生產
    1.品質優良,供貨數量和時間穩定。
    2.製造速度和庫存,緊隨銷售量調整。
    3.嚴選上游原料廠商。

二、行銷
    1.通路符合產品特性,並非越多越好。
    2.有吸引力的文宣廣告,簡單具體,誠信,產生正向情緒。
    3.利用口碑宣傳,和領頭羊效應。
    4.安全有效率的運輸配送。

三、人資
    1.人事組織結構,符合公司文化和產品特性。
    2.各種防呆獎懲,避免權力越大責任越小。
    3.持續教育學習成長和誠實守法的工作倫理。

四、研發
    1.視產品市場特性投入研發資源。
    2.研究收集消費者回饋,立即且持續的優化。
    3.研究市場趨勢,隨時預備斷捨離不適用的,轉型產品。

五、財務
    1.合法報稅。
    2.收錢的不作帳;作帳的不經手現金。
    3.公正第三方檢查帳務。
    4.呆帳停損規則。

六、現金流為正,量入為出。
    1.紀錄規劃
      (1)開銷
      (2)收入
      (3)預算

  2.開源。增加「流入現金」的資產
    (1)生財工具
    (2)投資
    (3)出租

  3.節流。減少「流出現金」的耗費


「其他原則」
1.先知道買家想要的東西,再找來賣他們。
2.找到各業界的專家。
3.設立團隊可以相信共同的目標,願意全心投入。
4.找比你聰明的人來工作。
5.被動絕對不會成功
6.永遠要記得挫折是一定會遇到的,不如坦然接受從中學習,失意的時候就是需要奮鬥才會贏。
7.有時要輸掉一些次要戰場,才能在主要戰場獲勝,集中資源。
8.商品上市前要像飛行員有確認清單
9.與競爭對手保持良好關係
10.不要一直找藉口,把藉口當作要克服的因素,才能達到目標。
11.把擔心化為準備的動力。
12.販售和利潤永遠是最重要的。


「爛公司的成因」要避免的
1.逃漏稅
2.不給加班費
3.責任不清,有事下屬扛,有功主管拿。
4.家族企業的特權和彼此爭權奪利搞小圈圈。
5.公司說一套做一套,基本價值隨時隨人改變
6.對事要求雙重標準,因人而異。
7.有功不賞,有過苛責下屬,主管卸責。
8.薪水太少工作太多。
9.工作分配不均
10.不尊重專業
11.沒有匿名且有效的溝通建議管道
12.放任謠言八卦,還當管理依據
13.企業文化逢迎避重就輕,爭權諉過。
14.獎勵縱容到處說人壞話,打壓抹黑批評的人。
15.只抱怨而不想辦法改善
16.沒有真實可行的希望和願景
17.唱高調,眼高手低,沒評估真實情況
18.愛說大話,欺騙的,欺壓下屬的當主管
19.彼此猜忌,多做多錯,少做少錯
20.新進優秀人才被排擠壓榨,無法留下。
21.開會偏離主題,變成聊天吵鬧批鬥,無法決策制定行動計畫及負責人員。
22.不尊重客戶和供應商和員工。
23.沒有合理的升遷輪調制度。
24.不知道公司賺錢的利基點

tommy548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觀音法門5-法華三昧懺儀-果慨法師》20210502

果慨法師介紹「法華三昧懺儀」,是因為這是知禮法師所作「大悲懺」的原型,而在佛法修行的戒、定、慧中,拜懺可以讓我們持「戒」清淨。

法師認為懺悔的真正意義不只是表面口頭或禮拜,向佛認錯,更重要的是,一顆願意承擔後果負責任的心。如果只是為了逃避減輕應負的後果,用這種投機取巧的心來懺悔,是很難減輕心裡的苦和得到清淨。

「悔」是羞恥於過去的錯誤;
「懺」是積極發願未來不再犯,所以可以斷惡修善。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

之所以會生起懺悔心,也是深信佛陀悟道「緣起」觀念所延伸推展後,自然的會有的想法,
因為緣起,所以任何現象都有其原因,種如是因,當緣足夠時,那現象便會成熟結果。
所以當遇到惡報時,要警惕這是我之前所種的惡因結果了,不能又愚痴的再犯,用懺悔方法來斷其因緣,便能防止惡化,再積極發願多種善因、結善緣專注於能做的好事上。

所以聖嚴師父說過人生就是來「受報」、「還願」、「發願」的。

果慨法師說修行不能停留在「資糧位」培福做義工做善事上,也要開始「加行位」來參禪、修止觀。因為我們的目的是登山頂(成佛),不能光囤積水壺,登山杖和乾糧(集資糧),卻不開始爬山練體力練技巧(修禪)。而這修福修慧的過程,是循環的、同時並行的。

並認為其實沒有業障,只有「業」沒有障,只要能心甘情願的「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從這個業的裂口去修,會發現覆蓋在外面的水泥殼(煩惱)中,真實的你其實是寶貴的金身(智慧)。

而修福報就如行舟過河時,讓水漲船高,這樣船比較不會碰到河床石頭。河底下其實是我們自己造成的執著煩惱石,也能靠禪修把石頭拿掉。

依法鼓山創辦人聖嚴師父的「默照禪」來看,修行首先就是要「放鬆身心」,「調睡眠」早睡睡飽,「調飲食」適量均衡,「調呼吸」注意呼吸享受呼吸,任何狀況都觀照的清清楚楚,無關緊要的事就用「我知道、不管它」;當需處理的事,「不以自我為中心」該怎麼辦就怎麼辦。

至於做定課時,注意力應該放在那裡?「剛開始或許你專注在佛號上,一陣子後,你要把自己抽出來,觀察自己的身體有沒有放鬆,在『觀』上紮根,這樣未來觀照到的人會愈來愈多。也才能往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方向走。」

當我們用方法心繫一處,同時又能覺照放鬆時,不管碰到任何煩惱,都可以不為境界所動。也不因為自己而讓眾生的煩惱出現。當我們時時刻刻這麼做,就是與慈悲、智慧相應,也就是在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下名詞解釋

「大乘修道五位」
先破障、資糧位、加行位、見道位、修道位、究竟位

南閻浮提眾生, 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何況恣情殺害、竊盜、邪婬、妄語、百千罪狀。 〈 如來讚歎品第六 〉

「法華三昧懺儀」
用「懺儀」的方法(戒),
達成「三昧」的功能(定),
開啟「法華」的智慧(慧)。

 

懺儀的三結構(懺儀、誦經、禪觀)、

五架構(勸修、前方便、一心精進、正修、證相)


「勸修第一」:為了起信
欲得破四魔。淨一切煩惱。滅一切障道罪。現身入菩薩正位。具一切諸佛自在功德者 。


「前方便第二」:為了資糧位、修福
一七日中先自調伏其心息諸緣事。供養三寶嚴飾道場。淨諸衣服一心繫念。
自憶此身已來及過去世所有惡業。生重慚愧、禮佛、懺悔。行道誦經坐禪觀行。
發願專精。


「一心精進第三」:為了修止觀證三昧乃至究竟除罪
「事中修一心」
重點在對所行一切事時, 須正念正知,心不異緣。目的在『止』 。
「理中修一心」
則能照了所作體性空幻,反觀心源心性不二。進一步『觀』法性空,


「中觀」
用方法的時候,不執著方法
遇到境界,不為境界所動,但對境界清清楚楚。
有形、有相,不起第二念,當下明察秋毫。


「三昧」
原始三昧:
Samadhi 三摩提或三摩地
定境 的意思。
心止於一境或一點 、 一個念頭上
不再有雜念,胡思亂想也沒有任何念頭浮動
這個叫做入定,也叫做入三昧

大乘三昧:
定慧等持,定慧結合起來就叫做三昧

禪宗三昧:
不管是不是入定,是不是打坐
只要心境很明朗、平穩、安定
沒有煩惱起伏 有智慧的功能


「法華經的智慧」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祖知悟本性.即名丈夫
天人師佛。

惠能大師 638~713

阿彌陀佛

tommy548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觀音法門-4千手經-果慨法師20210425

這次講大悲咒的出處,是來自千手經,
全名「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觀世音菩薩本身也是持續不斷的持大悲咒修行,這是「千光王靜住如來」傳授給他的,
在千手經中描述觀世音為拔除眾苦,給予眾樂,借佛陀說法集會時宣說大悲咒的因緣和利益。

持大悲咒有何利益呢?
簡言之就是心想的善願皆得圓滿,利人利己,離苦得樂。


首先持誦大悲咒時要先發大悲心,觀世音菩薩教如何持咒:「欲誦持者,於諸眾生,起慈悲心,先當從我,發如是願,

南無大悲觀世音!

願我

速知一切法、 早得智慧眼
速度一切眾、 早得善方便
速乘般若船、 早得越苦海
速得戒定道、 早登涅槃山
速會無為舍、 早同法性身

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
我若向火湯,火湯自消滅。
我若向地獄,地獄自枯竭。
我若向餓鬼,餓鬼自飽滿。
我若向修羅,惡心自調伏。
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

「發是願已,至心稱念,我之名字,亦應專念,
我本師阿彌陀如來,然後即當誦此陀羅尼神呪。
一宿誦滿五遍 ,除滅身中,百千萬億劫生死重罪。」


小時候跟媽媽去佛光山普門寺拜大悲懺時,
誦到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一直到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
覺得好帥氣阿,有觀世音菩薩保佑什麼都不用怕,
但又想反正我也不會壞到要下地獄,好像跟我沒什麼關係。

而現在念到這段時真的很感動,
像聽到普門品的偈子

    假使興害意  推落大火坑
 念彼觀音力  火坑變成池
 或漂流巨海  龍魚諸鬼難
 念彼觀音力  波浪不能沒
 或在須彌峯  為人所推墮
 念彼觀音力  如日虛空住
 或被惡人逐  墮落金剛山
 念彼觀音力  不能損一毛
 或值怨賊繞  各執刀加害
 念彼觀音力  咸即起慈心
 或遭王難苦  臨刑欲壽終
 念彼觀音力  刀尋段段壞
 或囚禁枷鎖  手足被杻械
 念彼觀音力  釋然得解脫
 呪詛諸毒藥  所欲害身者
 念彼觀音力  還著於本人
 或遇惡羅剎  毒龍諸鬼等
 念彼觀音力  時悉不敢害
 若惡獸圍遶  利牙爪可怖
 念彼觀音力  疾走無邊方
 蚖蛇及蝮蠍  氣毒煙火燃
 念彼觀音力  尋聲自迴去
 雲雷鼓掣電  降雹澍大雨
 念彼觀音力  應時得消散

現在了解到,刀山、火湯、地獄、餓鬼、修羅、畜生,
並不只是你命終之後才會遇到的果報,

當你飢餓卻沒東西吃時,或因為牙痛,喉嚨痛,腸胃病...等緣故,
食不知味,或吃了反胃,或吸收不了,這不就是餓鬼的苦嗎?

當你被奪所愛,或被欺辱,或見到不合理的事,怨恨想報復的怒火,讓你無法平靜,
這不就是修羅惡心的苦嗎?

當你走在炎炎烈日下,四處無遮蔭,猶似火湯苦;
當你只想著滿足慾望,而不知其行為的後果,等受到教訓苦報時,猶如畜生愚痴的苦;
當你必須開刀治療,這不是刀山苦嗎?
當你人生八苦交叉來襲,生老病死,時常看見討厭的人,愛別離,求不得,身心矛盾,
不得止息,這不就是地獄的苦嗎?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請護佑我有一顆清涼慈悲的心,


幸好有大悲咒,可以

「滅十五種惡死」

誦持大悲神呪者,不被如是十五種惡死也。
飢餓困苦死
枷禁杖楚死
怨家讐對死
軍陣相殺死
犲狼惡獸殘害死
毒藥所中死
水火焚漂死
毒蛇蚖蠍所中死
蠱毒害死
狂亂失念死
山樹崖岸墜落死
惡人厭魅死
惡病纏身死
邪神惡鬼得便死
非分自害死


「得十五種善生」

所生之處,常逢善王
常生善國
所有財寶,無他劫奪。
身根常得具足
常值好時
意欲所求,皆悉稱遂。
恒得他人,恭敬扶接
不犯禁戒
龍天善神,恒常擁衛
所有眷屬,恩義和順
常逢善友
所生之處,見佛聞法
資具財食,常得豐足
道心純熟
所聞正法,悟甚深義


大梵天王問陀羅尼形貌狀相
1.大慈悲心
2.平等心
3.無為心
4.無染著心
5.空觀心
6.恭敬心
7.卑下心
8.無雜亂心
9.無見取心
10.無上菩提心

以上可用聖嚴師父的一句話濃縮:
「當我每到一處,每見一人,第一個念頭
便是我能夠給他們什麼?他們會因我而得到什麼利益?」


而觀世音為什麼這麼神通廣大,本來真正是誰呢?

佛言:「此菩薩名 『 觀世音自在 』 ,亦名 『 撚索 』
亦名 『 千光眼 』 。

「善男子!此觀世音菩薩,不可思議威神之力,已於過去無量劫中,已作佛竟,號 『 正法明如來 』 。
大悲願力,為欲發起一切菩薩,安樂成熟諸眾生故,
現作菩薩。

觀世音菩薩倒駕慈航,普渡眾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下「大悲咒全文」

南無喝囉怛那哆囉夜耶。南無阿唎耶。婆盧羯帝爍缽囉耶。菩提薩埵婆耶。摩訶薩埵婆耶。摩訶迦盧尼迦耶。唵。薩皤囉罰曳。數怛那怛寫。南無悉吉慄埵伊蒙阿唎耶。婆盧吉帝室佛囉愣馱婆。南無那囉謹墀。醯利摩訶皤哆沙咩。薩婆阿他豆輸朋。阿逝孕。薩婆薩哆。那摩婆薩哆。那摩婆伽。摩罰特豆。怛姪他。唵阿婆盧醯。盧迦帝。迦羅帝。夷醯唎。摩訶菩提薩埵。薩婆薩婆。摩囉摩囉。摩醯摩醯唎馱孕。俱盧俱盧羯蒙。度盧度盧罰闍耶帝。摩訶罰闍耶帝。陀囉陀囉。地唎尼。室佛囉耶。遮囉遮囉。摩麼罰摩囉。穆帝隸。伊醯伊醯。室那室那。阿囉參佛囉舍利。罰沙罰參。佛囉舍耶。呼嚧呼嚧摩囉。呼嚧呼嚧醯利。娑囉娑囉。悉唎悉唎。蘇嚧蘇嚧。菩提夜菩提夜。菩馱夜菩馱夜。彌帝唎夜。那囉謹墀。地利瑟尼那。波夜摩那。娑婆訶。悉陀夜。娑婆訶。摩訶悉陀夜。娑婆訶。悉陀喻藝。室皤囉耶。娑婆訶。那囉謹墀。娑婆訶。摩囉那囉。娑婆訶。悉囉僧阿穆佉耶。娑婆訶。娑婆摩訶阿悉陀夜。娑婆訶。者吉囉阿悉陀夜。娑婆訶。波陀摩羯悉陀夜。娑婆訶。那囉謹墀皤伽囉耶。娑婆訶。摩婆利勝羯囉夜。娑婆訶。南無喝囉怛那哆囉夜耶。南無阿唎耶。婆嚧吉帝。爍皤囉夜。娑婆訶。唵悉殿都。漫多囉。跋陀耶。娑婆訶。

tommy548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觀音法門講座3-果慨法師 20210419

在法鼓山祈願觀音殿中念觀音、求觀音,學觀音「入流亡所」,開始「大悲心起」的成佛之因,就能做觀音「觀世自在」了。

如何修觀音法門:「口念觀世音菩薩,身拜觀世音菩薩,心想觀世音菩薩的慈悲。」

一、 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普門品總說:「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 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
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

別說
1.除七難「火、水、風、刀杖、惡鬼、枷鎖、險路」。
2.離三毒「離欲、離瞋、離癡」。
3.應二求「求子(福德智慧男、端正有相女)」

二、觀世音菩薩云何遊此娑婆世界?云何而為眾生說法?


千處祈求千處現,苦海常作度人舟。觀世音菩薩的三十三種應化身。無盡意!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眾生。


三、勸興供養

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

法師也說供養父母,投資自己最重要,因為貴人是一時的,要當自己的貴人,和別人的貴人。


四、菩薩發心,行菩薩道,自利利他,先修五觀。

空觀、假觀、中觀對應;普門品的,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
加上悲觀及慈觀,就是修佛菩薩道路上所需要的五觀。

有了空觀和假觀才能建立中觀,
包含在聖嚴師父:「因緣有要努力,自性空不執著。」

「空觀」斷我見,
佛陀悟出「緣起」,因緣生萬法,所以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無常」是正常,是平常的。心經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人是由五蘊色受想行識所組成,其中並沒有我。

「假觀」斷塵沙惑,
因為希望所有眾生都要好,不以「自我中心」,以無我的態度去面對、接受,邊處理就邊放下種種問題。清楚明白眾生種種因緣所生起的境界,證知佛心和眾生心其實是一樣的,眾生只是有無明煩惱所困。

「中觀」斷無明惑,
清楚「空觀」,熟悉「假觀」,然後用智慧完美的處理好一切事務,使人安樂不起煩惱。


可利用「念觀世音菩薩」來「同時」修行這空、假、中三觀,
「空觀」:念觀世音菩薩時心會安定,減少貪嗔痴。
「假觀」:憶念觀世音菩薩是利他的,化生無數,聞身救苦。
「中觀」:憶念觀世音菩薩本身不起煩惱,也慈悲的希望眾生能更好。


南無阿彌陀佛

tommy548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觀音法門講座2-果慨法師 20210414

這堂到法鼓山安和分院聽「果慨法師」講觀音法門,現場約有500人,可惜只能看到電視牆。
希望下次能見到本人,因為之前在youtube聽過法師的課,「歷代高僧」、「大悲懺儀」、「金剛經與佛教徒的生死觀」都非常精彩,聽完心情變得開朗,也更明白佛陀的教育了。

這次講課主要說明觀音法門的修行,以下就個人印象略記。

聖嚴師父命弟子的法名,都是就個人特質所需,提醒修行方向,法師叫果慨,是要他慷慨眾生的意思。

「普門品」中持名念「觀世音菩薩」,是最簡單的修行方法,聖嚴師父也是這樣修行的,首先要從「事一心」到「理一心」,也就是念時「從心起」、「由口出」、「聽回耳」,這樣連綿相續不斷。

觀世音菩薩因為修「觀」才能「普」門濟世,所以從「事一心」的專止一事,到「理一心」的心中無事,便能開始觀身、觀心、觀他人、觀環境、觀自在。因為我們平常注意力是跳躍閃爍的,所以需要練習一心念佛建立軌道,然後心就能穩定,在這基礎下便能發揮清晰的覺照力,也就是觀的能力。

我們要觀萬物生滅、觀因緣因果、觀受是苦、觀身不淨、觀五蘊(色受想行識)皆空,漸漸會生起「慈悲心」、「出離心」和「空性智慧」,更進一步生起成佛度眾生的「菩提心」。

「法華經」最重要的開示,「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眾生是未來佛,只要去掉執著煩惱就能看到佛性,一切均由「真心」所變,只要依佛所教的去做,如是因得如是果,必定成佛。而成佛的菩薩道上,就是一條「無我的利他」之路。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tommy548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重要的是生存的資訊和技術」20210403

最重要的是,生存的資訊和技術。

一說到生存我們就想到陽光、空氣、水,柴米油鹽醬醋茶,食衣住行育樂。不外乎水、電、瓦斯、三餐、住所、洗衣、沐浴、大小便、醫藥、娛樂、社交。吃飽穿暖,住的安全便利,安居樂業,是每一個人心中最基本的願望,以上這些都是我們首要了解的資訊和技術。

生存最重要的基本,在熱量的攝取,和熱量的消耗利用,和排泄的平衡。
一個活生生的人類,要維持身體的機能,維持心理的運作,都需要消耗外界資源,植物光合作用「儲存太陽能」,草食動物吃植物,石油也來自於植物,地球溫暖也是太陽給的。太陽給我們動能,而地球給身體,可以生存要謝天謝地。

身體要健康,飲食是最容易掌握的,要尊重所吃的食物,它將成為身體的一部分。依照現代人營養學建議,「每餐」蔬菜量至少一個拳頭以上,而澱粉一個拳頭以下,蛋白質一手掌,堅果一個大拇指,每天至少喝一千cc的水,現在外面飲食都不及格。

還有「運動」的好處人盡皆知,卻知易行難,至少要記得每天拉筋,避免筋骨僵硬百病叢生。


如何獲取食物,主要是用錢買,或耕種出食物。所以金錢變成生存直接的保障,如何賺取金錢已等於如何生存。

要如何賺錢呢?

首先要知道金錢的本質,金錢是一種大家認信任的交易型態,有累積性、流通性。我們把付出的勞動,販售的物品,和提供的服務的價值儲存在金錢中。

只要你想出售,他人想買,都可以換算成金錢交易。
但你有「非賣品」嗎?你有「奢侈品」嗎?
為了「想要」而非「需要」賣命賺錢就是本末倒置!

心靈也需要照顧,我們有過去的回憶,未來的想像,但無法回憶「未出生前我是誰」,無法想像「死後的我會如何」。這是人類根深蒂固的不安,宗教信仰便是心靈的糧食,安心的力量。

以佛陀所教育,因有「我」的執念,讓我們生生世世輪迴受苦受樂不間斷,佛也說了一個秘密,一個簡易「離苦得樂」的方便,就是念「阿彌陀佛」前往出生「西方極樂世界」,那「阿彌陀佛淨土」無憂無慮,還有各種如意享樂。

任何事只要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把病交給醫生,把命交給佛菩薩,你就是個無事的人了。

接受生存本質就是苦,才能真正享受生活中當下的歡樂,每一口呼吸都是福報阿。


「賺錢的資訊和技術」

貢獻出自身能力和所有,來換取金錢,是要正當的、努力的,不偷不盜,不犯罪,不做惡,才會安穩的財源廣進。

1.量入為出
2.給人方便、給人希望、給人信心、給人快樂
3.付出能力、體力、心力
4.合作互利
5.生產買賣
6.投資土地、公司、自己
7.學習人所需要的一技之長
8.行好事、說好話、讀好書
9.提供食衣住行育樂
10.種植食物
11.紀錄規劃
12.統理整合
13.提取重點
14.專心一致
15.政府資源
16.付出已有的社會資源
17.媒體通路
18.提升效率,節省時間、資源
19.請教他人
20.送禮
21.網路資訊
22.求職(人力銀行)
23.買賣通路(店家、網絡)
24.付出已有的物質資源
25.適合的
26.令人滿足的
27.救苦救難的


 

tommy548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歸程」20210324

聖嚴法師38歲時在朝元寺的閉關房中,寫下童年生活、狼山出家當小沙彌、上海趕經懺、讀佛學院、台灣從軍十年,到提前退伍重披袈裟。

這一路上繞了必經的一圈,回返佛陀之路。

這一路上貧窮、戰爭、刻苦、病痛、哀哀的父母之情、悲憫、勤奮、不服輸、好學、迎難而上。

聖嚴法師親筆寫的傳記,情感深刻、字字誠懇。

看完珍惜現在的富足,感謝父母的恩德,懺悔自己的懦弱,慚愧自己的努力不足、付出不夠。


以下節錄印象深刻的一段,如身入其境。

「到了臺灣」

同船的,還有二十幾個女孩子,她們是北方的流亡學生,從北方流亡到上海,上海靠不住時,她們又集體從軍,都是十幾、二十歲的高中生,也算是我們這個團的新兵;另外還有一些軍人眷屬,多半也是年輕的女人。據說,有些年輕女人,是從戰場中撿到的,並且要撿幾個就有幾個,但在戰火猛烈之中,誰還有興趣撿女人呢?唯其仍有少數的軍人,藉著偶然的便利,好心地撿個把女人帶出戰場來。女人可以像拾荒貨似地拾到,也只有在慘酷的戰場之中才會發生,這也是人間的一大悲劇!

女人,尤其是年輕的少婦與少女,無不有一種天生矜持的特性,那也是女人之所以能惑人的誘力之一,也正是人之所以為人的一種可愛可敬之處,否則便與下等動物一樣,根本談不上人的尊嚴了。

但是,一般人的羞恥與矜持,只有在正常的社會生活下才能維持,如果生活的環境,有了大變大動之後,羞恥與矜持的藩籬,便很容易崩潰。比如船上的少婦們,因為暈船嘔吐,沾污了衣服而不得不換之時,她們可以當著大家把上身脫光而不以為羞;少女們找不到專用的女廁所,大眾廁所只在甲板面的船邊上欄了一條麻繩,略有象徵性的隱蔽,她們逼於「內急」,也只好擠在這種廁所「出恭」,而不感到臉紅,女人的矜持,到此竟已一掃而光了,人的尊嚴,到此也是破產了。當然,除此之外,船上不會發生其他的意外。但僅此等情景,已足我人為此戰爭的殘酷,而覺痛心,若非戰爭的驅使,這種景象是不會出現的,這種景象的出現,實在是戰爭的罪惡所致。一般的觀念,少女與少婦是美麗的象徵,但是再美的女人,當她顧不得羞恥也保不住矜持之際,看來又該是多麼的醜怪與可憐!

船上的生活是單調的、枯燥的、厭煩的。每天兩餐糙米飯,像是餵小鴨小雞的浸飽了水的麥子,一粒粒地、硬挺挺地;一盆鹹菜湯,圍上十多個人,當菜吃,菜太少,當水喝,又太鹹。船上的人多,淡水不夠充分的供應,整日在船上看到汪洋無際的水,卻又整日不容易喝到一碗水。看海、看海,海看久了,總是一片悠悠起伏的海水,沒有風景,平淡無奇。在長途航行中,能夠發現遠處海面的船隻,也會感到「並不孤獨」的欣喜。同船的人雖多,交談的人很少,沈悶乏味的生活,大家沒有交談的精神,也沒有交談的興趣。於是,下艙倒身睡覺,睡了一覺又睡一覺,好像每次睡得很久,醒來卻只片刻工夫,把頭睡昏了,把氣睡塞了,把眼睛睡紅了,把面龐睡浮了,睡得太多,也不是味道。


阿彌陀佛

tommy548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