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集「翻轉人生 slip」20230628

你認識我嗎?
我認識你,你是人類,我當然認識你。

你朋友在受苦嗎?
你也在受苦嗎?
你可以不要一直執著自身苦難的!
你還有能力分擔一點別人的苦嗎?

你從來不考慮我的需求,你怎麼樣都不滿足,你只是一直take take take。

不用想回到過去,過去已經不存在了,你擁有的只有now。

在宿世通中,你明白身邊的人以前和你的因緣,當你了解輪迴的苦,和關係隨一世一世的變化,像演戲般不斷變換的角色,你明白是假的,但你背離常情的態度表情行為,大家覺得你瘋了,你只能裝作一般人行為,但心理上已經放下許多負擔。

餓鬼有著無止盡的飢餓感,但無法吞嚥,像我們一直無法滿足,求不得苦。

在想要追求和得到之間的空間,是等待、是渴求、是煎熬、是苦,放掉追求心能緩解苦。

和心中的魔鬼喝杯茶吧!不邀請他,不排斥他,只是看著它的存在,既然來了給它一杯茶吧!

親愛的因緣所生的自己,對不起,謝謝你,我愛你,請原諒我,我們和好吧!

tommy548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關鍵字:「坦然、真誠、大方、尊重、因眾生而有我、認真、專心、胸懷坦蕩,態度誠懇,一切問心無愧,磊落大方、開朗大方、朗朗心胸。」

第一、要坦誠大方:與大眾相處,「要先接受別人,人家才會接受我們」。要人家接受我們,「自己先要坦誠大方」。如果你(扭扭捏捏、怯懦膽小),「心中有事不願表達」、(怪裡怪氣),怎會得到他人的信任?在團隊裡,你「行事不願光明坦誠」,主管又怎敢將重任交付予你?甚至同儕也會覺得難以和你相處。因此,在大眾裡,要養成開朗大方的性格。

  大體而言,今日的青年還不夠坦誠,該說的不說,不該說的卻又講很多。「常常(言不由衷),(敷衍了事),也不坦誠行事,不切實檢討」,這樣的求法態度,不能獲得實益。另外,態度上也不夠大方,譬如吃飯,佛門有句話說:「放大肚皮吃素菜」,本來他可以大方吃飯的,但是當師長從旁走過,或者與師長同桌共餐時,就顯得(靦腆不安),(手足無措)。有些人讀書時,心裡罣念某些未完成的事情,恐怕遭人非議;做事情時,則又想著功課沒有複習。(患得患失)的結果,書未讀好,事情也做不好。

  所以,一個求法的人,不論待人、處事、讀書、修行,必須「認真、專心、坦誠、大方」。只要不過分,(不目中無人)、(大言不慚),適度得體,則沒有什麼行不通的。
 
  人與人之間所以有隔閡的產生,「主要是缺乏坦誠」,《維摩詰經》說:「直心是道場。」《佛遺教經》說:「(諂曲之心),與道相違,是故宜應質直其心。」俗語也說:「書有未曾經我讀,事無不可對人言。」我們應該具備這種朗朗心胸,「做的事,沒有一件不可以告訴人」;「說的話,沒有一句不可以讓人知道」,「胸懷坦蕩,態度誠懇,一切問心無愧,磊落大方」,這樣的為人處事,求學求法,相信一定能獲益良多。

 

tommy548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一個新的體驗,淨灘、疊石、觀聽海潮音,在一群約25人眾,包含法師、護法、學員,來到金山法鼓山腳下的中角灣,一個國際衝浪地,天氣烏雲密布,海風陣陣,偶而飄著像噴霧般的細雨。

與世隔絕般的海灘,和一群學習解脫道的同學,練習著陌生的修行,心情是興奮且喜悅的,想到影片「本來面目」,受訪者說法鼓山本就是個「浪漫的道場」。

「浪漫」,這兩個字,從淡水站搭上863公車時,就出現在心中,北海岸的海,鼻頭角燈塔、石門洞等知名的站一一出現,有浪跡天涯的浪漫。

淨灘本是吃力、骯髒、充滿正義感的活動,但有法師的引導提醒淨灘也是修行,過程中會有清不完,甚是抱怨人類所製造的汙染,但這些漁業廢棄用具,曾食用過魚類的我們,也是其中的一個因緣,這些好壞感受,知道就好把它放下,淨灘就只是淨灘,更深的一層觀沙灘本是清淨的,而我們的心本是清淨的。

淨灘過程有起許多念頭,但不會執著的讓那些念頭延續下去,大小塑膠人工垃圾,保麗龍、塑膠湯匙吸管、漁業用具的各種碎裂物,撿著撿著,大的撿完了,又隨即發現中的,中的撿完了,本以為這方已成淨土,但細小的,覆蓋在枯木下的,突然浮現出來,翻攪表面,又更多了!真的撿不完,有的根深蒂固撿不起來,煩惱無盡阿!光用手和夾子,能清理多少,真的有限,但最後眾人清出了約30多袋垃圾,真有成就感,那時發現,清乾淨的是自己的心。

疊石禪,法師說要先觀想石頭幾億年的存在,才成為這樣的形狀,試著與所要疊的石頭成為一體,一開始挑出可以像積木堆疊的石頭,成品穩固的像座山,好像少了美感。見到法師一口氣拿起五顆石頭同時在做平衡,之後疊出那奇妙角度的疊石,隨時都會倒下卻平衡的存在,看到無常的美,又結束後推倒自己作品時有放下的喜悅,夢幻泡影阿~

自己過程中,把玩著石頭,感受它的光滑、粗糙、輕、重,發現表面越粗的石頭,因摩擦力常疊出奇妙的角度,而光滑的鵝卵石,一定要找出重心才能疊上,聯想到巧言令色,鮮矣仁,樸質拙誠的人安心穩定,近乎道。

疊石過程中,常為了找出重心平衡,一顆石頭試了七八種角度和接觸點,找到時,像尋到寶一樣,但我對待人待事,這個面向不喜歡就排斥,沒有耐心去磨合,和平共處。

最後聽海潮音邊看海天一線,海浪聲一陣一陣,之前課程中有點抽象的「虛空觀」,現在像是直接不費力的「觀虛空」,自然心胸開闊,看見天是天,海是海,和那唯一人的衝浪者,漸漸一起沉浸在自然中。

 

tommy548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行道》法鼓全集2020紀念版(第8輯第4冊,頁3)。取自:https://ddc.shengyen.org/?doc=08-04-1-001

「很感恩這本書,是我第一次看見聖嚴法師的書,理解到佛所說的緣起、因緣、因果...等,不只是超渡亡靈主要是為了減少人們煩惱的藥,節錄幾篇自己喜歡的。」

【多聞與所知障】

「多聞與所知障凡人多半眼高手低,能說不能做。聰明人和知識分子尤其是這樣。這些人讀書讀得多,有機會認識很多人的思想見解,加上天生聰明,能舉一反三,可以說得比別人更好。但是,檢查他們的行為,往往說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他們雖然很肯定宗教對社會人心的教化意義,但是他們自己並不信教。他們覺得宗教是一種社會現象,也只是一種心理現象。但是對社會各階層的大部分人來說,宗教可以撫慰人心、安定社會,所以是很好的教化工具。而他們認為自己有一套足以安身立命的道德標準,不需要宗教的引導與支持。這種現象可說就是「所知障」或「知見障」。「所知障」是被自己原來的知識學問蒙蔽,產生先入為主的觀念,然後,以這個觀念的框架來批評、否定宗教,妨礙了宗教信仰的道德實踐和內心的體驗。他們自認為是站在純客觀立場,其實,局內人可能不客觀,而局外人不明就裡的評論,也未必就能客觀。怕就怕所知不多而自以為無所不知。不但對他自己形成了障礙,也可能誤導他人而成為信仰宗教的障礙。一般來說學理工科學的除了堅持唯物史觀的人,反而容易接受宗教;所以,也不可說學問好的人就有所知障,就像許多博覽群書的人,依舊會選擇一種宗教來做終身的依歸。《楞嚴經》裡面有一段阿難尊者的自述之詞:「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阿難是眾多弟子當中學問最好的一位,但是他發覺自己對佛法只停留在「了解」的層面,還不能從實際的生活中,真正體驗到佛法的妙用。佛陀時常讚美阿難是多聞第一,所以,多聞也是值得嘉獎的。但是,多聞還要實踐,要經驗所知的內容,可是一般的人只停留在「知」與「解」的層次,就像考古學者考察古代文物,但不會成為古人。所以,要享受佛法的好處,還是得確確實實照著佛的遺教,去做實修實證的工夫。做一分,就有一分體驗;不然,在修行的成就上,佛學博士還未必比得上目不識丁的人呢!」

【何謂修行?】

很多人以為吃素念經、禮佛拜懺、做慈善工作,甚至修神通、修到有未卜先知的能力,或是把身上的氣脈打通了,就叫作修行。其實,所謂修行,簡單地說,就是修正自己身體、語言、行為的偏差,通過任何方法而達成這個目的,就是修行。所以,上述如誦經拜懺、吃素禮佛,這些作法的確可以讓我們得到身心的平靜安定,因此,它也是修行的方法之一,但不是修行的目的,這要弄清楚才行。至於修神通,佛教主張因緣果報,一切的一切皆緣於過去生中的業力牽引,而有現前的受報,未來的出路,也要靠著各自本身的努力才會慢慢好轉,單憑神通是無濟於事的。

很多人梵唄唱得很好,誦經持咒都很熟練,這樣固然很好,但這只是修行的入門工夫。所謂:「誦經不如解經,解經不如行經。」經典教導我們修行的方法,知道方法、熟悉方法,還要一步一步確實地去做,才能得到修行的利益;如果在日常生活、工作之間,還是跟以前一樣,動不動就怨天尤人、牢騷滿腹,那表示吃素誦經只做了表面工夫,對於修正自己的習氣、行為和觀念都沒有絲毫的益處。

我們要轉變行為和觀念,就是把貪瞋癡慢疑這些毛病改正過來。與人相處的時候,除了要用慈悲心、包容、寬恕別人的錯誤;同時,還要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將成果奉獻給眾人,隨時隨地能運用理性和智慧,解決各種煩惱。所以,一個修行深厚的人,非但對自己有利益,他的行為舉止也一定能嘉惠他人。

曾經有一位太太來向我求助,她的先生吃喝嫖賭樣樣來,一回家就把家裡搞得雞飛狗跳,連小孩子都怕看到爸爸回來。我問她想不想離婚?她說她希望還有機會挽回婚姻和家庭。我建議她至心誠懇地念二十萬遍〈準提咒〉,可能會有轉機。結果,她的先生還是和往常一樣,一點也沒變,反倒是她改變了。她說,誦二十萬遍〈準提咒〉之後,讓她的心安定下來,心一安定,慈悲心和智慧心就像泉水一樣湧出來了。她不再整天埋怨先生,也不怨嘆自己命運不好、遇人不淑;她全心全意撫養三個孩子,還教導孩子要同情爸爸的不知悔改、愚癡可憐。因此,她的先生每次喝得醉醺醺回來,她跟孩子不再躲得遠遠的,也不吵架,他們噓寒問暖、發自心底地關心他。漸漸地,她的先生回來也不好意思吵鬧了,家裡的氣氛也就慢慢改善了。

所以,修行就是徹底改變自己的習氣,讓自己做一個有理性、有智慧的人。改變自己面對環境的心態,那麼,再惡劣的環境都可以泰然處之;這樣不但可以讓自己身心安樂,也可以幫助身邊的人開發內在智慧,得到身心安樂。這就是修行。

【個人業報個人消】

我常常想,現在這個社會真是不可思議,什麼事都講究快速,連修行也不例外。很多人都以為找到一位大師,有一套祕方,就可以立即成佛。哪有這麼便宜的事呢?當然,也不能怪大家有這樣的想法,我們在《楞嚴經》裡面,也看到佛陀的大弟子阿難,在佛前懺悔說,他以為跟在佛陀身邊,佛陀就會在一個最恰當的時機,賜給他解脫生死的智慧。結果到頭來,佛陀還是得苦口婆心、循循善誘,指點他解脫之道,讓他自己找到清淨的智慧心,靠自己的覺悟來了脫生死。

所謂「個人生死個人了,個人業報個人消」。就是說每一個人的生死煩惱,都要靠自己從修行中獲得解脫,即使親如父母兄弟,也不能代替;就像吃飯一樣,自己吃,自己飽,誰也不能幫誰吃飯。不過,大家也許要質疑了,我們常說做功德迴向給自己的親戚朋友,豈不矛盾?其實不矛盾,比方說家屬過世了,我們幫他助念,那是因為亡者的神識還在,我們念佛,他聽見了,也跟著我們一起念佛,所以對他有幫助。

也有人因為親友遭到困厄,希望幫他消業,就去拜懺,這有用嗎?當然有用。不過要當事人願意相信,功效才大,否則,效力是很小很小的。當然,拜懺之所以有效,並不是說我們懺悔了,自己的果報、罪業,就可以推給佛菩薩而一筆勾銷。佛菩薩是無法代人受報的,只能幫我們做擔保,保證我們積欠的債務將來會慢慢償還,讓我們先暫時度過難關,眼前不那麼痛苦。

我們還聽過「一子出家,九族超生」的說法。其實,還是指出家之後,可以用種種方式超度祖先,請他們一起來聽聞佛法,參加共修活動,因而得到佛法的利益。就像釋迦牟尼佛成道後,到忉利天為母親的亡靈說法,也回到王宮為父親說法,使他們得到解脫。像釋迦牟尼佛這樣神通廣大,尚且不能代父母消除業障,只能引導父母修行,何況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呢?

所以,我們無法代任何人受報,也沒有任何人可以代替我們受報。我們得靠自己一步一腳印,點點滴滴地努力,在生活中修行,才最可靠,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很多人求速成,以為修行也可以走捷徑,難怪愈來愈多自封為老師的人,自稱能幫人家開悟,在很短的時間內幫人家達到成佛的目的。如果以正信的佛法來說,那準是自欺欺人,可別上當啊!

【何謂菩薩行?】

要了解什麼是「菩薩行」,就得先弄清楚什麼是「菩薩」?我們看到經典的記載,菩薩沒有一定的身分;釋迦牟尼佛成道之前,曾為出家比丘、國王、王子、居士乃至鹿、牛、象、鵝等動物,都被稱為成佛的因行,也就是修行菩薩道的階段;觀世音菩薩與地藏王菩薩等諸大菩薩也是如此,他們以種種身分和形相,在世間救苦救難,當眾生需要什麼樣的菩薩,他們就以那種形相,出現在他們四周和中間。

因此,菩薩不是高高在上的「神」,而是常以凡夫的形相,在世間隨緣化眾的修行者。所以,「菩薩」主要是發了菩提心的眾生,而不拘於特定的形相,凡能已發「願斷一切惡,願修一切善,願度一切眾生」的菩提心者,便會誓願學習慈悲與智慧的菩薩行。以此可知,人人都可以成為現在的菩薩、未來的佛。

把「止惡、修善、度眾生」的菩薩行,具體落實在生活裡,就是一套與他人、與自己相處的方法。也就是說,在與別人相處的時候,常起尊重、感恩、讚歎、奉獻的慈悲心;與自己相處時,則常生起慚愧、懺悔的精進心和清淨心,你就是修學菩薩行的初發心菩薩。

特別要強調的是,慚愧不等於自卑,懺悔不等於後悔。我們在檢視自己的心念和行為時,如果對當做而沒有做的事感到慚愧,就會激勵出下次努力去做的決心;對於不當犯而犯,甚至一犯再犯的錯誤,若能心生懺悔,一方面可以懸崖勒馬,及時改過,一方面也可以勇於承擔後果,不會狡辯諉過、推卸責任。因此,慚愧的心、懺悔的心,是積極的自勉自省的行為,跟自慚形穢、自以為處處不如人,或是不斷犯錯又不斷後悔,是絕對不相同的。

還有一點要強調的是,我們這些發了菩薩願的凡夫,是初發心的「嬰兒菩薩」。嬰兒,本來就是要在跌跌撞撞,倒了再起,起了再倒之間,慢慢學習、漸漸成長。所以,不要怕犯錯,更不要怕能力不夠;只要方向確立,心意已定,一日比一日更進步,就一定有成就圓滿的一天。要知道,初發心難,維繫住不變不退的長遠心更難,一曝十寒的人太多太多了,能夠持之以恆,才能實踐菩薩精神。


【佛菩薩做擔保人】

懺悔有兩種功能:一個是覺察自己的錯誤,改過遷善,不再重蹈覆轍;一個是好漢做事好漢當,心平氣和,勇敢承擔一切責任。

人心很粗,善忘多忘,對自己的所作所為,尤其是錯誤的、醜陋的、不檢點的事,忘得特別快。所以,我們佛教徒要提醒大家時時懺悔,懺悔什麼呢?懺悔那些已經忘記的、還未忘記的、已經覺察到的、還未覺察到的過錯。縱使經過了千秋萬世長時間累積下來的過失,我們也要一併懺悔,歡喜承擔應負的責任。

很多人會大言不慚地說:「我的行事作為坦蕩蕩,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地,沒有什麼好懺悔的。」世間固然有許多行事正當、舉止磊落的君子;但是,拋開不可考的過去世不談,就在眼前當下起心動念間,我們不也經常在不知不覺間,犯下許多錯誤?因為,我們的習性裡潛伏著貪瞋癡慢疑等等病根,一不留心,就會表現在言語行為上,不僅傷害了身邊的人,也傷害了自己。

就像很多父母,自以為所作所為都是愛孩子,結果往往愛之適足以害之而不自知。歷史上也有許多擇「善」固執的例子,固執於自以為是的「善行」上,順我者昌,逆我者亡,施暴而以為行善。所以,懺悔的意義,是要我們在悔過的同時,也要不斷提醒自己拋開成見,站在不同的角度,檢討自己的言行,多多為別人著想。承認自己從過去以至今日,在不知不覺間犯了許多過錯,就能勇敢承擔眼前的種種遭遇。一般人在遇到困厄挫折的時候,總是怨天尤人,責怪老天爺不長眼睛、善惡不分、清濁莫辨;結果,不是灰心喪志,就是憤世嫉俗。肯懺悔,就能心平氣和的承擔災難,並且藉著災難,鍛鍊更恭敬、更謙遜的心態,即使經過再多的打擊,也還能保持對人性的信心和慈悲。

也有人說,所謂:「業報至時,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間,無有地方所,脫之不受報,唯有懺悔力,乃能得除滅。」照這麼說,懺悔可使重罪輕受,只要天天拜佛懺悔,就可以消除業障、免除不受果報的責任義務,豈不是太方便了?拜佛懺悔,對消除業障的確有幫助;但是,它的作用是因為佛菩薩看你真有改過遷善的決心及誠心,出面替你擔保,讓你暫時不要受報;或者像分期付款一樣,逐次攤還。就像一個欠債累累的人,躲債躲到一個大富翁家裡,這個大富翁出面向債主擔保,請求大家給這個人一些時間,保證他一定會慢慢還債,請債主不要催逼太急。道理是一樣的,佛菩薩只是做我們的擔保人,並不幫我們還債,所有債務,還是得由我們自己一分一毫慢慢地還。


【心魔與外魔】

所謂「心魔」,是指由內心生起恐懼、慌亂、邪惡的念頭;如果你不能駕御它,就會被它牽制,做出許多非理性、甚至傷天害理的事。「外魔」則是由外而來,有不知其所以然的力量,干擾或侵犯身心的安定。其實,心魔與外魔常常是相互呼應的。當一個人內心脆弱的時候,外魔就很容易趁虛而入;反之,倘若心中安定,不憂不懼,外魔的力量再強大,也對你莫可奈何。這就好比在路上遇到一隻追著你狂吠不止的惡犬,要是你害怕牠,想撿石子打牠,牠就吠得愈加凶猛;要是你保持鎮定,不去回應牠,牠咆哮了一會兒,自己覺得沒趣,就會悄悄地走開。

佛陀在世的時候,也曾受到外魔干擾,但佛陀不為所動,最後反而感化了外魔。一般人沒有佛陀那樣的修持工夫,碰到不知其所以然的外力侵犯時,倘若心理醫生也找不出病灶,我建議大家多念觀世音菩薩聖號或念阿彌陀佛聖號。念佛菩薩聖號的用意,不是藉菩薩的力量來降魔鎮壓,而是讓自己的心有著落,心有著落,自然能夠從容安定,即使外魔現身,亦無所懼。

此外,倘若能藉著修行的練習,觀想一切乃因緣所生,亦即所謂的「五蘊皆空」,不論心魔、外魔,都是出乎生命主體的感受,也就是從心裡的不安和執著而來,其實並無永恆不變的實體,如此便無可執著的東西了。心無執著,外魔就會不攻自破。

當然,這種觀想的工夫,需要長時間的練習;初學者只要專心念佛,也有相同的功效。不過,有時候也會出現幻聽、幻覺等現象的干擾,讓你念不下去。所以,念佛要經常念、時時念,讓佛號深入念頭的潛意識之中。此外,發願、布施、供養、懺悔,也有一定的效力。藉著懺悔力,可以洗盡往昔生中的業障,讓冤孽解除。不過,觀想和念佛比較難但力量比較大;懺悔發願比較容易,相對地力量自然也比較小。但不論如何,都應該在平時持續不斷地努力,有難臨身時,才使得上力。


【因緣與一廂情願】

要了解「因緣」其實非常簡單,我們所接觸到的一切事物都在因緣之中,任何事情只要因緣成熟,便能完成,如果「萬事具備只欠東風」,那就是因緣不成熟。因緣只要有一點點差錯或變化,結果馬上就會改變;所以,人沒有辦法完全掌控自己的命運,也沒有辦法掌控自己的環境,任何的現象都是不斷隨著因緣的變化而變化;今天的局面如此,明天不一定會一樣。不過有些因緣是在我們所能預料的範圍之中,例如要織布生產,通常在計畫之後照著實踐就能實現,但若遇到環境的巨大轉變,個人的小目標還是會改變的。

至於一廂情願則是很天真的,自己想當然爾,完全憑空想像,這與經過縝密的企畫、計畫不同,計畫必須有一些事實的依據。但是經過計畫的事物也不一定完全可靠,也會發生意料之外的情況,這時候就應該要接受它,然後想辦法處理它,因為,因緣就是如此。

所以,如果期待計畫好的事在過程中發生問題,不必傷心也不必失望,應該繼續努力,促成因緣,還是有成功的機會;如果經過詳細的考慮,判斷因緣不可能促成,那也只好放下它,這和未經努力就放棄是截然不同的。


【動靜不二皆是禪】

現在的社會追求效率,造成每個人愈來愈匆忙,競爭愈來愈厲害。因此便有人希望透過禪修來幫助他們,以尋求內心的安定。但是,另一方面他們又認為禪修只是暫時把自己關在安寧的環境中,盤起雙腿,一念不生,一旦走出禪堂,面對變動無常的現實世界,似乎又覺得方法使不上力。我相信,很多想進入禪修之門的人,都會有這樣的疑惑。

事實上動、靜是不二的。禪的方法,如果僅僅用在靜中,而動中沒有用,這工夫就不算徹底;或僅僅用在動中而自己的心根本不能靜下來,這也不叫作禪。

早期的禪宗祖師並沒有主張一直打坐,甚至說「打坐不能成佛」,「開悟不在打坐」。如果只是關起門來動也不動地坐在那裡,就叫作修行的話,那麼石頭、木頭也都算在修行了。所以靜未必就是禪,動也未必就不能學禪。

但是禪修還是先要有靜的基礎,否則要心隨時安靜下來,可能性並不大。所以一開始先要在靜中練習打坐,慢慢地才能把禪法隨時隨地用到日常生活裡,最後做到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把自己的心安定下來,這才是真工夫。我們一般人沒有時間天天練習,所以寺院有禪七、禪三等共修活動。但是想靠打坐七天或三天,就把心安定下來,可能性也不大;七天之中只是教你知道你的心在動,了解到心是如何地不安定。就是因為知道自己的心是不安定的,知道心不安定到什麼程度,這時候反而能夠安定下來了,能達到這樣的狀況已經算是不錯了。

這是非常有意思的事,當不知道自己的心不安定時,你的心是真的非常不安定;當知道自己的心不安,也希望它可以安定下來,就會開始用方法來調整不安定的心。方法很多,可以念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也可以注意自己的呼吸,注意呼吸出入的感覺;或者反覆念一句話,看自己的念頭為什麼受影響,為什麼在動?動的是什麼?此外,有人跟我學打坐,如果心始終安定不下來,有時候我會教他把妄念分類編號,妄念就會逐漸消失,浮動的心也會安定下來,這也是一種方法。以上是靜中的方法,至於動中的方法,就是在環境中面對一切事,清清楚楚知道它是什麼。別人讚歎我時,不必歡喜,罵我時也不必難過,因為這是他的立場,跟我沒有關係,我只要知道有這回事就好了;至於他所罵的人是不是我,這是另一個問題。如果罵得對,我應該歡喜,如果罵得不對,他罵的人根本不是我,所以不必受他影響。也就是說,當環境使我們產生浮動不安時,要面對它,但不要把它當成跟自己有關係,如此在動中就會很安定。


【為善要讓天下皆知】

有些佛教徒問我說,把佛法用在工作場合中,是不是就要凡事退讓忍耐、不與人爭;而且要默默努力付出,別問成果如何;更不應該常常跑到老闆面前報告自己做了什麼好事。這跟現實社會的成功術似乎剛好相反,是不是佛教的道理太不切實際了?

所謂「默默努力」,在我看來,這種做事的態度和想法表面上看,好像很好,其實未必。為什麼呢?在一個工作團體裡,做任何事情都要配合團體的需求,默默努力,意味著這個人根本不跟別人切磋協商,只是悶著頭做自己的事。老實說,這種人大家都怕,他在做什麼別人不清楚,他做的事到底做對了還是做錯了?恐怕連他自己也不清楚。想想看,哪一個老闆會喜歡這種人呢?

有一回,一位信徒帶花到寺院裡來,也不問人,就自作主張把花擺在佛像前。後來,有人看到佛像前莫名其妙多了一盆花,就把它拿下來放在一旁。過一會兒,供花的人回來了,發現花不見了,又把花擺回去,結果,還是被人給撤下來了。這回他生氣了,跑來向我告狀。我問他:「如果我不問你的意見,就幫你在臉上化起妝來,你願不願意?」他回答:「當然不願意!」我說:「這就是了!我們的佛前供花有專人負責。你下次帶花來,就交給負責的人,讓他幫你處理,這不就皆大歡喜了嗎?」所以,人常常自以為做的是好事,卻一廂情願,不管人家是否需要,好心也就會成為別人的負擔。

所以,懂得運用智慧的佛教徒,絕對不會悶著頭傻做,也不會老覺得自己懷才不遇、落落寡歡、怨天尤人。有智慧的人,知道怎麼用和婉的態度跟旁人溝通協調,上情下達、下情上達,做人群中的潤滑劑,巧妙解決人與人的紛爭;然後,發揮自己的影響力,讓自己的理念,得到別人的認同,集聚眾人的力量,來完成一個理想的志業。這樣,不但成就了理想,也成就了眾人。

常常有人說:「為善不欲人知。」這句話從某些角度來看,也不盡然正確,不妨說:「為善要讓天下皆知。」讓天下人都知道你在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是為了拋磚引玉,起帶頭的作用,激發大眾的善心善念,讓大家爭相跟隨仿效。這不是為了自己的名聞利養著想,這是為大眾著想,是當仁不讓的。


【把慈悲用在生活之中】

《大智度論》卷二十七云:「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簡單地說,所謂大慈悲心,就是要讓眾生離苦得樂。大慈悲心不是佛陀和那些大菩薩們才有,我們凡夫俗子,人人本來都有一顆大慈悲心。

比方說,我們看到地上有一根針,心裡會想:「啊!幸好被我看見了!」為什麼幸好被你看見?你是擔心自己踩到呢?還是擔心別人踩到?擔心自己,就是自私心;擔心別人,就是利他的慈悲心了。所以,同樣是把針撿起來的動作,念頭不一樣,慈悲與否是當下分明的。

慈悲心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隨時湧現的。看到一個水果,想到其中有多少辛苦耕耘的血汗,因而產生愛物惜福的感恩之心,那就是慈悲;看到別人遭遇不幸,心生憐憫,固然是慈悲;看到別人春風得意,心中默禱但願他好生處之,不要得意忘形,以免樂極生悲,這也是慈悲。

所謂「物傷其類」,慈悲心的立基點,還是從人開始的。不過,看見蟲子在吃你辛苦栽種的玫瑰花,你該不該殺蟲子以保全玫瑰呢?我想,最根本的辦法,是杜絕蟲子孳生的機會,因為制止生命狀態的發生,並不算是殺生。如果蟲害的範圍很小,不過吃掉幾片葉子,不致影響玫瑰花的生長,這是自然生態本有的現象,應該是可以接受的;如果再怎麼努力都無法控制蟲害,表示這個環境根本就不適合栽培玫瑰,我看還是改種其他的花卉吧!


【慈悲的智慧】

有許多人跟我談到,他們旅行到貧窮國家時,經常看見滿街的乞丐和遊童,雖然心中悲憫,卻又為了自己的愛莫能助而備感煎熬。總不能從此閉上眼睛,不看這些人間的苦難,他們問我,究竟該怎麼做才是有智慧?

其實,在地球上有人類生存的地方,就有各種令人心生悲憫的人物和現象;所以,人世間是最能令人發菩提心的所在。看見各種人間疾苦而起了慈悲心,我們就可以說是有「善根」的人;如果看見受苦受難的眾生而無動於衷,那就是麻木不仁了。

不過,即便是誓願普救眾生的佛菩薩,也不可能在同一時間或一生之中救遍天下所有的人,就像地藏王菩薩即使發了「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大願,也因為不斷會有眾生進出地獄而永遠不能成佛,佛菩薩尚且來不及救度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更何況是凡夫如我們呢?

了解到這一點,我們布施做慈善工作,就只能依自己的智力、財力與時間,選擇跟自己志趣最接近的對象,做重點性的服務。比方說,我們要照顧心智障礙兒童,只能選擇某一所相關機構,參與其中一部分工作,這樣才有可能長遠而持續;不然,用力過猛,一下子把自己的力氣都耗光了,不但做不完全部的慈善工作,反而可能把自己都拖垮了,這並不是有智慧的作法。所以要量力而為,細水長流。除此之外,也要設法厚植救濟眾生的能力,讓自己有能力承擔更多責任,好為更多的人服務。

另外,我也認為,為了拋磚引玉,「為善要讓天下知」。一個人的能力有限,以有限服務無限,絕對不可能,所以要激發大眾的慈悲心,呼籲更多人參與慈善工作,以無限來服務有限,力量無窮。而且,能開發別人的菩提心,讓他們也有布施的機會,也是一件大功德。


【不受無謂的損害】

我在美國的東初禪寺曾經遇到一個案例,一位離婚獨居的美國牙醫到中國大陸旅行時,遇到一位計程車司機,那位司機很希望自己十四、五歲的女兒能到國外受教育,自己又負擔不起,牙醫於是答應認養那名女孩;女孩跟牙醫到了美國,的確如願得到很好的教育機會,可是沒過多久,她跑到東初禪寺求救,因為養父對她性騷擾已長達半年。東初禪寺雖然也是一個社會團體的組織,但我們卻不能隨便收容逃家的青少年,還是得依照法律的規定,處理這種狀況,聯絡美國的青少年服務機構,讓機構的人出面保護她;之後,還對她做定期的追蹤關心和輔導。

我常常提醒大家,要援助別人,不能僅僅靠著滿腔熱血往前衝,很多事情還是得考慮清楚。尤其在法治社會裡,沒有經過一定的法律程序,個人或團體都不得隨意收容兒童,否則就觸犯法律了。我們一般人能為這些受害兒童做什麼呢?第一,資助類似服務機構,讓每一個需要保護的兒童都有避難所;第二,呼籲大家關切這個問題。

所以,除了考慮自己的能力和適法性,自己的安全也該考慮。過去,曾有一位熱心的女性義工,把家裡的住址和電話告訴一個男性案主,結果卻遭到對方強暴。捨己助人的精神固然可敬,可是並不是明智的作法。

也有人問,過馬路的時候,看到一個步履蹣跚、又臭又髒的流浪漢,該不該上前扶他一把?如果你是一位女士,可能要三思。

還有一種情況是,你撐著一把傘走在滂沱大雨中,看到一個路人被雨淋得全身濕透了,要不要請他跟你一起遮雨?如果對方是一個壯漢,而你是一個妙齡小姐,你的舉動很可能會讓他誤會;如果對方是老弱婦孺,那倒無妨。不過,如果你的傘很小,自己撐著都不足以擋住大雨,又如何能助人呢?所以,為自己考慮,倒不見得是出於私心,而是衡量情勢,不受無謂的損害。


【恆順眾生】

「恆順眾生」是普賢菩薩十大願之一。所謂「眾生」,泛指所有人類,甚至宇宙之內的一切眾生,我們平常人,如何能「恆順一切眾生」?萬丈高樓平地起,在我們身邊的親人、朋友、同事、長官、部屬等等人際關係當中,若能時時設身處地,為他們真正的需要做打算,那也就是「恆順眾生」了。

從字面上來看,很多人會誤把「隨波逐流」當作「恆順眾生」。有一位本來十分用功的居士,有一陣子突然消失不見,後來我遇見他,他告訴我,為了接引幾位朋友來學佛,先要讓對方解除對學佛者的刻板印象,認為佛弟子都是道貌岸然的老古板,所以他得刻意跟他們在一起花天酒地、吃喝玩樂;我問他:「這麼久了,他們開始學佛了嗎?」他說:「還沒有,不過,我相信快了!」結果過了很久,不但沒見到他的朋友出現,連他也不見了。

所以,恆順眾生,不是順應對方的「想要」,而是基於當前的處境,做未雨綢繆的考量,順應對方真正的「需要」。比如說,一個有寫作天分的孩子,我們應該培養他、鼓勵他、提拔他,為他聚集更多資源,促成他的成功,而不是在他偷懶倦怠的時候,跟他一起偷懶倦怠。不過,這也絕對不是一廂情願地以愛心為名,行傷害、強制別人之實,就像很多父母、或自以為是的人士所做的那樣。

因此,一個有智慧的人,可以做出正確的判斷,在過與不及之間,恰到好處。這樣,不論是雪中送炭,助人度過困厄,或是錦上添花,鼓勵人發起願心,在成功的基礎上再接再厲,更進一步,都是日常生活中,舉手之勞就可以做得到的。


【現代人的修養工夫】

佛法認為心靜可以產生智慧,通常人在非常忙碌的情況下,連心裡也是非常忙碌,心很難安定下來,這時候便需要一些修養的工夫。如果沒有一點修養的工夫,在平常沒有困擾時,也許還能夠保持安定,一旦面臨個人或事業上棘手的問題時,難保不會心生煩惱、矛盾、痛苦。

所以,不要以為自己太忙,不需要學習一些修養的方法,反而是因為忙,所以更需要修養的工夫。

修養的工夫是什麼?第一就是宗教的信仰,有宗教的信仰至少會有信心,相信自己所做的是為社會、為大眾,是在付出,問心無愧,如果暫時有困擾,只要心平氣和,很快就可以度過,而且相信佛菩薩也會護佑,這就是宗教的信心。

第二就是持誦佛、菩薩聖號,以及打坐。打坐對身心的安定很有幫助,每天只要半個小時至一個小時,訓練自己隨時隨地把心收回來,如果學會在波動的情況中,也能將心安定下來,那麼處理事情一定不會慌亂,身體也會健康起來。

像我的身體一向不是很好,可是我每天的工作時間很長,處理的事情很多,但我仍然能夠爬山、坐長程的飛機。我之所以能這樣,是因為我經常保持平靜的心,不受外在的情況干擾;雖然不受干擾,但我對外在的情況卻非常清楚,是罵、是讚、是褒、是貶,我皆瞭如指掌。

或許很多人以為出家人一派清閒,沒什麼逆境,其實以我來說,平常衝擊我的問題相當多,但我因為能保持心裡的平和,所以體力消耗不多,只不過經常保持心平氣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是很難的。

現代人都很忙,但就是因為忙,所以更需要時間閒下來,切勿以為利用時間去打坐、念佛是浪費時間,相反地,它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與判斷力,對事情都會用客觀的立場;否則,一受外界的刺激就失去客觀立場,處理事情的過程將會錯誤百出而不自知。希望大家有機會來參加禪修,接受禪修的方法與訓練。如果我們經常付出一點時間、一點代價,換得安心、定心的工夫,絕對是值得的。


【企業中的佛法】

在一次與企業家座談的會議上,有一位知名的企業主問我三個問題:1.如何在不違背慈悲的立場下,企業之間仍能保有公平的競爭?2.老闆所賺的錢如何對員工與社會做合理的回饋?3.借貸上運用不順,如何調整心態來面對問題?

這些問題並不難解。我常說:「在商言商,競爭是平常的事。」如果佛教徒說慈悲就是不競爭,那是你自己不成長,相對地別人也不會真正受益;有競爭,社會才能更進步、更繁榮,有對手才會做得更好。

譬如我辦研究所,一個人覺得很孤單,因為沒有對象讓我知道如何改善才能做得更好、更完美,後來有另外一個研究所成立,雖然感覺到相當大的壓力,但是我卻很高興,因為孤掌難鳴,兩隻手鼓掌就會發出聲音,才更有力量,所以競爭是必要的;但必須是良性的競爭,那對自己、對社會都會有很好的利益,大家都會進步。如果競爭失敗,表示能力不夠、智慧不夠、專業不夠,應該力求改進。

至於第二個問題,我的回答是,佛教在《善生經》中提到居士的收入,可以分作四份,除了生活所需及儲蓄之外,也有屬於營業及投資用的資本。時至今日,也應該在這當中,酌量取出做為對社會的回饋,包括對三寶的護持與供養,對貧窮人的救濟,及對社會的奉獻。

企業經營如果沒有再投資的資本,事業就不能發展,而且做生意可能會有盈虧,為了調節盈虧,一定要儲蓄,以備盈虧之所需。身為企業經營者除了本身要有這樣的觀念,也應該告訴員工們,將一部分的錢存下來是為了公司發展,公司發展愈穩定,成長愈好,相對的員工福利也會增加,員工的職業也愈穩定。

而當借貸有問題時,可能就會產生倒帳、倒閉情形,有信譽的商人都不希望發生這樣的事,不過經濟情勢瞬息萬變,很難預測,最穩當的作法還是「投資不要投機」。

投機就是自己沒有資本,買空賣空,一旦出了問題,就倒人家的錢,倒銀行的錢,而銀行的錢就是政府的,或是社會共有的錢,這個罪過很大。所以一名企業家應該要考慮清楚,如果沒有足夠的資本,最好把聰明才智借給別人用,把企畫獻給需要的人,自己不要冒險經營,那是不妥當的。


【得失心與平常心】

很多人看了佛經、佛書之後,多少都知道放下得失心的道理,可是,身處企業界,面臨業績及競爭的壓力,便會不知如何調適。

事實上,得失心人人都有,業績不好直接影響收益及老闆的臉色,回到家可能也容易和太太吵架。想要有好的業績,除了體力之外還要加上腦力,而且還要有福德力,也就是一般所說的好運、歹運;運氣是無法操之在我的,而且是無法解釋的,或許是過去世帶來的吧。

所以,面對事業的不如意,不如這樣想:走路走久了需要休息,登山時有上坡也有下坡,只要盡了力就好。業績上升固然好,業績下降也不必難過,難過也無濟於事,不如放下得失心,否則一遇到挫折就失去信心,失去往前走的勇氣,未來的路只會愈來愈辛苦。

如果能夠收放自如,得失自在,好壞不擺在心上,只求自己不斷努力,這樣別人會覺得我們可靠,自己也不會失去信心,無論對個人、家庭、社會都是健康的、正面的。

除了業績得失放不下,利益得失也經常叫人難以釋懷。曾經就有一位企業家告訴我,他經常花了原本不願花的錢,弄得心裡很不痛快。

不願花錢而花得不甘心、花得難過,這只能夠以因果不可思議來說明;另外站在佛教的立場,不妨以「結緣」的心態來面對。有人專門占別人便宜,有的人是專門付出的,社會中這樣的情形很多,甚至家庭中也是;如果再進一步想,就是因為社會需要奉獻,我還能夠奉獻,表示我還是有福報的,而且自己的悲心慈心,便也會因此歷練、成長了。

我有一位皈依弟子也提過類似的問題,我說:「很好啊,就是有錢才能花錢。」他說他是因為沒錢還得花,才覺得窩囊,我問他既已如此,打算怎麼辦,他回答道:「只好盡力想辦法了!」

我告訴他,能夠想辦法的人,實際上雖然沒有得到任何東西,但在努力、經驗、成長上已經受到訓練,這便是最大、最值得的收穫了。


【七分努力三分福報】

世間的人之所以貪財,因為財富是安全的保障,是身分、地位的陪襯。古人說:「有錢能使鬼推磨。」可見拜金主義也非自今日才開始。

財富的確可以帶來許多方便,尤其現在這個社會,一出門就要用錢,沒錢還真是行不通。錢財要緊,人人都很想發財,可是有句話說:「錢找人容易,人找錢難。」又說:「錢四腳,人兩腳,怎麼追都追不上。」要發財,有方法、有腦筋,還不一定能求得到;明明採用同樣的經營方式,有人賺錢,有人就倒楣賠錢,這種現象在每一個行業都時常看得到,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其實,賺不賺錢,有一半要看經營者努不努力,方向對不對;另一半,就靠福報了。

我有一位皈依弟子,在一家大公司當顧問,專門替人家賺錢,老闆靠他賺進大把鈔票。後來他想,幫人家賺錢,不如自己開公司,替自己賺錢。結果,一樣這麼做,不但沒賺,還賠得一塌糊塗。後來想想,還是回去幫人家做事吧。說也奇怪,回到本行又是財源滾滾。過幾年,他又不甘心了,再度自組公司,結局還是一樣。最後,他只好認了,乖乖領人家的薪水,出力幫人家賺大錢。

在臺灣,這種人特別多。大家都想當董事長,當「某某大王」,不願意屈居在人家公司底下做事領薪水,看別人好像也沒什麼能耐,就能輕輕鬆鬆做老闆,賺很多錢;事實上,一個成功的經營者,通常都有一套用人之術,還有準確判斷的決策力、堅定的毅力、覺察市場變化的敏銳度等等。當然,更要有福報才行,有聰明智慧而沒有福報,頂多只能小賺一筆。

我這樣說,也並不是把賺不賺錢,消極的歸因於有沒有福報,以此來反對年輕人自己創業。其實,我很鼓勵雄心萬丈的年輕人出來開創事業,但前提是要在可能的範圍內蒐集資料,做好準備;若有五成以上的把握,那就去衝吧!失敗了也心服口服。如果事前沒下工夫蒐集資訊,前因後果都沒有盤算清楚,連一點把握都沒有,空口白話說了一大堆,糊裡糊塗地自尋苦惱,那就怨不得天,也怪不得人了。

tommy548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30213星雲大師荼毘

上星下雲大師,在20230205下午五點圓寂,今天20230213舉行荼毘大典,心保和尚說的舉火說法偈中:
「四大皆空示現有,五蘊和合並非真,菩薩方便顯有疾,了悟實相宏願深」,頓時想到星雲大師晚年示疾,以及聖嚴師父也晚年示疾,都是菩薩住世度眾生,只要知道師父還在人世就有安定僧信二眾的功能,星雲說見一面都有千年的因緣,不要把愧疚留到來生,慚愧自己都無緣親見一面,師父的法鼓山和佛光山都建好了,而我的法鼓山和佛光山建好了嗎?

本師釋迦牟尼佛涅槃時,人天頓失慈父依怙,何等哀憐,而佛陀肉身已離我兩千六百年,真的是福薄眾生,貪瞋癡慢疑,殺盜淫妄酒,當沒受到苦果時,造業無憂無懼,受到苦果時,怨天尤人。所幸佛法仍存,漸信因緣因果,緣聚則生,緣散則滅,因果不可思議,但也終是自作自受,漸能接受,開始學著畏懼所造的因,感恩佛陀及其弟子。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tommy548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走樓梯禪」時,經過一迴轉一迴轉相似密閉空間向上向下,每到出口有種投胎獲得新生的清爽感,到一樓後再次被引導到樓梯間時,就像被業力逼迫去面對不想面對問題,尤其腳已有微抽筋的感受,而看著大家好像若無其事,感受到失敗感,再想到要爬回14樓,產生想立刻的完成它的急躁感,實在想放棄去搭乘電梯,那會有多麼輕鬆,也自責遇到困難總想快速的便宜行事的讓麻煩的感覺消失。

 

但出現了「共修的力量」,看著義無反顧的同學們,只好硬著頭皮跟上,隨著轉念,爬上14樓根本不是重點阿,主要是練習在完成目標的過程中,專注過程,體驗過程,感受踩踏階梯的身體活動,變從想述說未來爬上14樓「故事性的我」,轉移到清楚「身體感受的我」,減輕了煩惱。

 

但過程中不經意地看見樓層,浮現即將完成的或尚未完成的樓層,隨著流逝的體能交錯著期待感和失敗感。努力回到清楚雙腿用力的感覺,又會暫時放下這成敗得失的焦慮感,而身旁出現令人羨慕快速經過的同學,或後面亦步亦趨跟著的同學,也擔心會不會擋到他,這些念頭反反覆覆出現,忘記「禁語」也是不能在心裡自言自語的。當感覺應該快到了,加上前方同學一轉身即消失,心中一喜加快腳步衝刺,一迴轉看見同學人仍在前方樓梯上,那時在10樓,內心嘲笑自己真呆。

 

念頭也在專注腳步和想快點達成目標,忐忑擺盪的完成了,雖然滿身大汗兩腳抖抖的,但很高興參與了全程很有成就感。

 

早上一開始還昏昏沉沉的,但上午打坐的過程中,突然體內頓一下產生甦醒的清明感,那是一種高品質睡眠的舒暢感,覺得很高興,腿麻是值得的。在分組討論圖畫在「遇見禪一」前後的差別,發現大家都用亮黃色畫打坐後的清晰光明感,我想這是把注意力從故事性的我,轉移到身體感受的我,再到虛空中的我,一層層的把自我煩惱放下後,自然恢復的輕鬆感。

 

法師說平常我們打坐練習放鬆的數息,可以應用在生活中,例如:「想到和媽媽吵架時的畫面用數息時那種輕鬆感去回想,漸漸就會淡化那緊繃不舒服的感覺。用放鬆感去吵架,就不會那麼生氣了。」

 

禪堂中有許多規矩例如:「路走直線直角心比較穩定;打坐前要先禮拜方墊圃團發一個願;進到禪堂時的問訊;走到方墊時再禮佛三拜;穿越佛前中央走道要向佛合掌打招呼,敬佛如佛在;走路時的抄手;禁語是除了不跟別人講話,也不自言自語;收走手機保管」,法師說明這些都是為了保護禪修時的安定,和是否在當下的檢查點,如果時時在當下,不會覺得這是規矩和麻煩,會自自然然的去做沒有負擔。

 

課後發問虛空觀,問說:「是要用衛星的角度來觀看自己和空間,還是用本身閉上眼睛所產生的空間感來觀看自己身體與周遭」,法師回答:「不是用想像的第三角度來由上而下的觀看,而是由本身具有的空間感直接觀,如當我們聽到聲音時自然就有方向和遠近的空間感,用那種感受去觀看像雲的身體和像雲的空間的人和物,都是隨時生滅變化的雲,而雲和雲之間沒有實際的界線,可以藉由觀呼吸入,呼吸出,如雲的身體和如雲的空間彼此交流,最終能淡化界線了解我們都是一體的。」

 

演一法師說大家來學禪的目的不同,雖然有些會降低學習效果,但不要輕易產生那目的是錯的,我要那樣才對的,是非對錯的失敗感,要包容感謝那些都是因緣和過程,畢竟那目的帶領你來到了這個道場,可不要輕易的對這些因緣和過程,「忘恩負義」。

 

推薦課堂上在youtube看聖嚴師父「從禪的觀點談成功、方法、目標」前15分鐘的講座,即使之前看過,但在佛、法、僧俱足下的禪堂專心觀看,產生更深刻的感受,例如:「不斷的後悔過去的失敗以及感到失敗的痛苦,和驕傲以前的成就,同時又期望著、指望著、夢想著明天和未來有一個好的遠景出現,『像這樣的人最糟糕』,把現在最寶貴的時間浪費掉了,這是在回憶過去,夢想未來,這個人還談得上是修行嗎?還談得上是努力嗎?還談得上有成功嗎?所以真正要成功勸大家來學禪,為什麼?禪的態度是以過程為目標,是最安全的修行態度,也是成功的最好的一種態度,否則大概老是在失敗之中。不要老是注意著目標目標目標,不要一直想我怎麼還沒到目標阿,我怎麼還沒到目標阿。禪法是最現實的注重當下每一分每一秒。」

 

當聽到聖嚴師父說「像這樣的人最糟糕」,實實在在的被罵了,又覺得很親切溫暖,像被了解了關心了。

 

期許能熟練以下觀念和方法:「以過程為目標,以失敗為經驗,失敗本身就是一種成果,這是一個過程之中應當會出現的經驗。以成功為起點,以現在為全部,不眷戀過去,不夢想未來,是將全部的生命投注於現在,活活潑潑的生活於現在。」

 

阿彌陀佛

tommy548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人生皆為自心映照》稻盛和夫20221031

在2022年離世的稻盛和夫,這本書應該是老師在世時的最後一本,也可以說是離世前對於自身生命的體悟和對於世人關愛的書信。

老師說活了這輩子,現在想留給大家的,大概只有一句話,那就是「凡事皆由心起」。

如此宗教性質,神祕學性質,道德學性質的體悟,需要能夠時時「靜下心觀照」自己動機想法,說話方式,行為動作,才能體悟現象環境和自己起心動念的因果關係。這「靜下心觀照」的能力也是得力於稻盛和夫對於禪修專注當下的練習。

好心得好報,壞心得壞報,不是不報只是時間未到。真實的因果道理,常常變成一種自己說出來也不相信的口頭禪。只有擅於反省觀察試驗的稻盛和夫,才能因此獲得「深信因果」的修行,才能真誠地說出「凡事皆由心起」,心念創造了現實,並讓現實卻確實地運轉存在的心裡話。

一生只遵守將身為人該做的「正確的事 」置於經營原點,而成為經營之聖。
身為人該做的正確的事,有「正直」、「不欺騙」、「為人著想」等,做任何事一切判斷標準是在於「身為人來說」是對是錯;而不是對於公司來說,也不是對自己來說是對是錯。

老師說存著「利益他人」的心去做任何事,讓他擁有關關難過關關過的力量,就像護身符一樣。所以經營公司的目的從「展現個人能力和技術」轉化為「是為了員工活得幸福」,更進一步「讓一起生活的人們活得幸福」,因此擁有立於不敗之地的基石,而這「利他之心」就是「鍊金石」。

因為實行知足、感恩、精進、利他、以及心生萬法的總總業果,都展現在稻盛和夫生活中,在本書可一一看見。

再用佛教獨有的「緣起觀」、「因緣生滅觀」、「因果業報是通達無限的過去,當下現在以及無盡的未來的」,就更能完整呼應稻盛這一生的經歷和體悟。

心生則總總法生,心滅則總總法滅,阿彌陀佛。

tommy548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法鼓山社青禪修營(秋季)0917&0918

第一天的活動有八式動禪,經行,吃飯禪,臥禪,打坐姿勢,體驗呼吸,數呼吸,意識呼吸,享受呼吸。喚醒了兩年前的初級禪訓班的記憶,這次打坐的感覺更安定,也比較勇於把腳麻的感覺放下,接受本來就會腳麻的事實,提起更進一步參加進階禪訓課程的信心。

第二天有詢問彼此自己背後未知圖案的屬性,認為彼此同屬組成一組的小遊戲,藉由提問是否為動物、植物、非生物、建築、符號,日常用品等各種分類判別來問對方。有趣的是我抽到一張天氣卡,現場因為人數不足,我成了獨一無二的,之後被指派分配到肉食動物區有企鵝,石虎,獅子,都是我喜歡的動物。雖然過程很有趣,但也讓我想到聖嚴師父所說的分別心是煩惱的來源,在尋找同類時,開始人我聚散,你跟我一樣,你跟我不一樣,我那張天氣卡寫著法語,「心中不存得失想,便是自在無事人」,也想到這些只是我們臨時給自己貼上的標籤和身分,演一法師在遇見心自己的課程中說,有修行的人就是能夠自在地把這些標籤拿起和貼上,依目前的情況該怎麼做就怎麼做。

之後小組分享,有人對於早上抗癌鬥士母女演講,其中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心路歷程,因深刻同理到情況而淚流不止,我想放鬆靜心能更了解自己,也能更真實同理他人,自然產生慈悲心;有人說因後悔過去的事而陷入在自責的情緒,最近在看身心靈的書籍,因同事的介紹而剛接觸法鼓山,當時我很想跟分享這兩句話,「過去事已過去,未來不必預思量,只今只道只今句,梅子熟時梔子香;若事尚可為云何不歡喜,若已不濟事,煩惱有何益」,但我沒有信心自己的修行有足夠資格講這些話。但我真心恭喜她,因為市面上許多似是而非的觀念和方法,那些「失控的正向思考」曾讓我產生更多的不必要的煩惱。法鼓山教導的禪法,如現在觀、放鬆、緣起、因果、慚愧、懺悔、感恩、迴向等觀念,漸漸讓我接受已發生的事,也了解可以踏實於現在來促成因緣,未來自然會改善。

期許自己不斷練習把生命留在現在,身在哪裡,心在哪裡,用最少的力氣,最放鬆的狀態,恰如其分的、精準的做任何事。


阿彌陀佛

tommy548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法鼓山「遇見心自己」課程20220915

開始的第一堂課還在睡眠不足中且不習慣一直坐在地板上,開始懷疑自己當初怎麼會有奇妙的想法來報名這堂需要早起的課,不過到最後發現自己很享受這系列的課程和活動,依依不捨,這段時光像黃金般閃閃發亮。

應該是佛像太好看,道場整潔寬敞舒適,法師的氣質內涵讓人心生嚮往,講師的藝術活動總帶來驚喜,同學們的善良和精進,課程內容豐富引人入勝,令人心開意解,像是做了一場美夢。

在課程中的飯後經行,法師提醒我們,「沒有急著要做什麼,過程即是目的,當下就是全部,修行的人是沒有等待的感覺,隨時隨地都是使用自己的時間在用方法」。這段話讓我感受到禪法的慈悲和智慧,身心自然而然的放鬆下來。

演一法師帶領我們進行對父母、親友、同事的感恩、慚愧、懺悔、迴向禮拜,隨著法師那誠摯的善語和自己身體跪下頂禮禮拜,突然的深受感動眼眶泛淚,那時深刻了解到自己的生命是由眾人的因緣不斷支持著,因此對於身邊的人心更加柔軟了。

戶外禪的聽溪,體驗前所未有深刻的與自然融合,自然而然地放鬆,還有出坡掃地時見到大量昆蟲屍體,感受到生命的短暫進而更珍惜現在。

在淡水分會的祈願觀音像非常親切可愛一見到就很歡喜,星空禪的夜晚,清楚放鬆地用虛空觀走在淡水河畔感覺更加無憂無慮心境更寬廣,身體更輕鬆了。

課程中練習換位思考(自他換),在生活在遇見親人的爭執時,可以更快的轉換心境,試著用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智慧心來看待這個狀況,進而不會一直惡化下去,會發現讓自己生氣是沒有智慧,讓別人生氣是沒有慈悲。

其中自己也做了許多陌生的事,如試著用圖畫來表達想法,和真誠地分享課程練習的感受心得,有著成長的喜悅。
這個因緣所生的假我,在事業、理想、家庭裡忙得團團轉,矛盾掙扎,法師說應該直接去努力練習實現最頂層的人生需求,如慈悲、智慧、感恩、慚愧、懺悔、迴向,其他想追求的和想逃避的自然都不是問題了。

感恩促成此課程的人事物,總總因緣,阿彌陀佛。

tommy548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分鐘放鬆! 舒緩壓力、更有效率的59個靜心遊戲。」20220513

「和空氣做朋友」
想像你是一顆氣球,吸氣,再多吸一點,讓你的氣球在大一些,你的身體慢慢膨脹了,吐氣時想像自己身體是一顆正在漏氣的氣球。

「數呼吸」
吸氣時然後吐氣時數一,吸氣吐氣數二,吸氣吐氣數三...數到十再重新數一次。

「視覺專注法」
1.專心的看著你的鼻尖,凝視著你的鼻子。
2.現在再把注意力向下移動到你的嘴。
3.再把注意力移動到你的心上面。

「專注力燭光練習」
好,眼睛注視著燭光,眼神專注,盡量不要移動。
好,把眼睛閉上,這時候,你看到什麼呢?有沒有看到蠟燭的光呢?
好,持續看著它......燭光還在嗎?
如果這個火的影像消失,你可以試著再將它帶回來。

「金雞獨立」
單腳獨立,持續30秒。

「陽光冥想」
想像你的額頭有一團圓光,在你的兩眉毛之間,有一點微光。
眉毛之間的微光,越來越亮,越來越亮,越來越光明......
像太陽的光,照遍你的身體,你的身體充滿光,充滿能量,你就是溫暖熱情的光芒。
有感覺身體溫熱嗎?
好,來一次深呼吸,很好。
讓自己身體放鬆。
好,放鬆,慢慢地放鬆。去感覺你身心充滿著光,充滿能量。
(好好地感受陽光的溫度,讓孩子慢慢吸收光能量)
現在,你所有的毛細孔也放鬆,開始放鬆,感覺你的所有的毛細孔充滿著光,充滿能量。你就是溫暖熱情的光芒。
緩緩地、深深地呼吸,讓自己的身體放鬆,充滿能量。

「撫觸大樹」
閉上眼睛,用你的手去撫摸大樹,感受一下樹給你的感覺。

「頂書遊戲」
身體直立,頭頂著書走路。

「托水遊戲」
捧著水盆慢慢的走。

「蒲扇遊戲」
將乒乓球或羽毛放在平滑的扇子或板子上行走。

「用餐前感恩」
閉上眼,感謝老天給予我們食物,我們將會珍惜。
感謝農夫的辛勞,感謝菜市場的人,感謝廚房的廚師,感謝父母,感謝師長,感謝所有幫助我們獲得食物的人。

「為他人祝福」
祝福我的父母親,我的導師,我的親人朋友們。祝福一切陸上行的,一切水中游的,一切飛翔的生命。
以及所有現在、過去供應我身體需要的大自然能量與一切生命,我都感謝他們。希望他們沒有任何危險,沒有精神的痛苦,沒有身體的痛苦。
祝福它們在任何時刻都能身心保持快樂。祝福他們得到安定,無論他們在哪裡,在任何時刻,皆能平安喜樂,自由自在,願他們尋到生命的光芒,擁有強大的心靈力量。

「專心吃橘子練習」
1.先做呼吸,吸氣,吐氣,眼睛專注地看著橘子,以橘子為視覺焦點,練習視覺專注。
2.請看著你的橘子,它是什麼顏色。
3.摸一摸凹凸的橘子皮,橘子皮給你怎樣的觸感呢?
4.請慢慢地撥開橘子,嗅一下,當橘子皮被剝開時你聞到的味道。
5.覺察你正在剝橘子的動作。請把橘子皮放在前面,你知道你正在放橘子皮。
6.請享用你的橘子,你可以感覺一下,舌頭的部分哪些部位產生了味覺?是舌尖,舌兩側,還是舌的後側端。
7.感受你口中唾液的分泌,你有發現唾液是由那裡分泌出來的嗎?

好,請注意我正在吃橘子,當下的你隨著呼吸,覺察到橘子的味道,覺察到你對味道的感覺,也覺察到你剝橘子的每一個動作,一切的動作和呼吸都在進行著。我們在這個當下,清楚覺知每分每秒。

tommy548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