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及靈性修習,靈性逃避如影隨形、難以甩脫。這些方面包括:誇張的超然態度、情緒麻木與壓抑、過度強調積極正面、憤怒恐懼症、盲目或過度氾濫的同情心、薄弱或模糊不清的界限、不均衡的發展(認知智能往往遠勝過情緒與道德智能)、詆毀自己的消極面或陰暗面,以及妄想自己已抵達存在(being)的更高境界。
自一九六〇年代中葉以來,對靈性的興趣呈現爆炸性的成長,尤其是東方靈性學,同時對靈性逃避的興趣與熱中也相應崛起。然而,靈性逃避卻不常被提及,更遑論正視。比較簡單的作法,是將靈性逃避解釋為一種超越宗教與心靈進化的修行或觀點,尤其是在事事求快的靈修界,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秘密》等風靡一時的現象。此現象的特徵,就是觀念簡單、做起來也容易,例如:「別放心上」、「別人讓你不高興,其實問題出在你自己身上」或「凡所有相,皆為虛妄」等得來速點餐式的可重複加熱型智慧。以上這些成了隨手可得的消費品,而且不分男女老少,幾乎人人皆可琅琅上口。
可喜的是,這種錯誤或膚淺靈性觀的蜜月期即將結束,不少泡沫已被戳破。無論東西方,都有不少靈性導師被人查獲私生活不檢或光環不再,不少狂熱崇拜來了又去。
《靈性岐路》

 

當學到我們都是一體的,
你我其實是一體的,
想要靈性覺醒的,
就想那我就打開邊界,
跟別人合而為一,
無條件的包容別人。

這只會造成一件事,
病態的人格「解離」。

因為這不是從一層層自我肯定而拓展開來的空間感,

而是硬生生搬來,
產生對「一體」的誤解和誤用,
消滅了自我獨立性。

當然更談不上「無我」。

認識自己
肯定自己
成長自己
超越自己
消融自己

從小我到大我到無我
是有層次的
飯要一口一口吃的

就想我們如果強迫一個剛學會自我意識的小孩

阻止他形成我的玩具的概念
直接要他要分享
想想那會產生什麼病態的後果

和諧的生活不是什麼都好,

而是清清楚楚,

在扮演人的角色時,

所需要藉由說不,

尤其是需要允許帶點憤怒的說不

來建立說好和說不的分別性以及自由,

這才是真正的自主,

憤怒不是一種缺陷,

憤怒是一種人為了讓自己可以

更有力量表現人所需要的邊界感來保護這個人身可以不受傷害的自然反應。

而誤解聽到佛教的說到怒火燒功德林,
以為不能發怒,
是可以的,
像禪宗的打香板當頭棒喝就是帶著慈悲心,
以利人利己的用火之能量來讓修行更得力。
而要避免的是無明火。

 

當你覺得活在地獄裡,
請念南無地藏王菩薩。
地藏王菩薩對地獄眾生都救,
當然也會把你救出人間地獄。

 

奇蹟思維是一種前理性認知

(prerational cognition),
混合著迷信與謬誤關係認知,
將相互關係與因果關係混為一談,
誤以為只要自己的願望、欲求與想像夠堅定,
心想就能事成,
奇蹟一詞便是由此而生。
因此,奇蹟思維者認為若想要某件事發生,
只要意念夠強大、也夠專注,只要信念夠堅定,所欲所求皆能成真,

或者說這是「成人」奇蹟思維的目標。

在日常生活中無所不能的這種想法源自童年。

幼年是對奇蹟與想像的感覺最強烈的時期。

舉例來說,有個小女孩走著走著,

注意到太陽似乎正在「跟著」她走,

無論她加快速度或放慢腳步,

都改變不了太陽的位置,

於是她便得出太陽真的在跟著她走的結論,
這種思維在某一類的修行人身上最為常見,

這類修行人相信只要將心靈能量凝聚在自己想要的事物上,

想要什麼就能得到什麼。

想當然爾,如果未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就表示自己不夠盡心盡力處理手邊的問題。

出乎意料的是,儘管這種思維幼稚至極,

人們卻依然大行其道,

尤其是極度推崇所謂豐盛意識的正向思維及

靈性貪婪的那群人。
《靈性岐路》

 

There is a crime here that goes beyond denunciation.

There is a sorrow here that weeping cannot symbolize.

There is a failure here that topples all our success.

and in the eyes of the people there is the failure;

and in the eyes of the hungry there is a growing wrath.

In the souls of the people the grapes of wrath are filling and growing heavy,

growing heavy for the vintage.

John Steinbeck, The Grapes of Wrath

不要浪費食物

對任何人請溫柔以待

因為每個人都面臨著挑戰

而我們對此一無所知

tommy548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Feb 07 Fri 2025 20:59
  • 念佛

為了看穿有形的表象,
充分體驗這表象本質上的空洞,
就必須真正親近這個有形世界,
並抵抗自己想迴避或排斥這件事的念頭,
而非只是去構思這份空洞。

從無二論述中想出一番大道理,
稱不上是智慧!
較好的作法,是停止思考、
開始真正生活、
熱愛「此時此刻」,
而不是口口聲聲說什麼無條件的愛啦、
開悟啦,
或其他類似的理想化言論。
最好的作法,
是充分展現並深刻活出自己的「獨特性」,
而不是滿嘴說著我們本質上是不可分的、
是合一的。

為何承認存在本質的一致性,會讓人與自己差異性分開?

《靈性岐路》

 

越來越看不下去談論佛法的文章

越來越在意現在的困難你拿什麼解

能用的上先用

不能用的先放下

談玄說妙

不如

十年磨一劍

一門深入

我選擇用放鬆身心的

胸口暖暖的感恩的念佛

佛說能救你
就是能救你

不要和佛抬槓

 

往上往上遠離是不健康的超越。

健康的是要

超越一切、保留所有。
心量無邊、廣納萬物。

不將任何事物排除在自己的生命之外,也不讓任何事物主導一切。

不逃避,甚至也不逃避自己逃避的行為。

同時也始終懷抱慈悲、清楚的觀看著。

《靈性岐路》

 

現象的存在:

假設你在夜晚看到天空中的星星。

這些星星是你能感知到的現象,

它們在你的視野中顯現出來,表明它們的存在。

你感受到光亮,

這就是「現象的存在」——星星的光是你直接觀察到的現象,

表明它們真實地存在。

存在的現象:

再來看「存在的現象」,

它指的是背後那個實際存在的東西。

雖然你看到的是星星的光亮這個現象,

但星星本身作為天體,

實際上是存在於宇宙中的一個實體。

光亮只是它存在的表現方式,

星星的「存在」透過光這個「現象」來呈現出來。

所以星星的存在通過光亮這個現象被我們感知。

這樣一來,我們可以區分出來:

現象的存在是你所感知的東西,

而存在的現象則是現象背後的那個真實存在的本質。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若見諸相非相

即見如來

流水是一種現象

現象是變化的

是水分子液態的移動

而水分子液態也是暫時有的

在不同氣壓、溫度的因緣條件下

是雲

是水

是冰

《金剛經》

說現象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帶自己的第八意識去加持,

阿賴耶識所有身口意都會記錄,

像一個無限容量的雲端,

帶自己的意識去跟佛菩薩的慈悲和智慧過爐。

才真的是加持,

我們就是最強的道器。

 

人間好苦啊。
當人好苦啊。
六道輪迴好苦啊。
貪愛、
喜歡的就拿
不喜歡的就排斥
又有了業
又再來
生老病死、愛別離、求不得、
怨憎會。

只靠基因指導我們生存、繁衍後代

注定得不到快樂

因為我們設計就不是讓你長時間快樂的

而是設計讓你感受到短暫的苦的暫緩,

讓你繼續尋找食物、伴侶、冒險。

看見

才有機會截斷苦之流

不再隨業力習慣流轉

 

《藥師琉璃光如來》行菩薩道所發大願
第七大願
一聽到《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
眾病悉除、身心安樂、家屬資具悉皆豐足,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健康上、生活上、事業上、家庭上遇到挫敗,所累積的怨氣,常常都是最親近的人被影響。

然後親則生怨,

怨不解,可能再投生成為親。

怎麼辦,

人生是來受報還願許願的,

先許個大方向,

這輩子必定要往生阿彌陀佛國,

那念佛很重要了,

解冤結、不再結怨很重要,

祝福別人結善緣很重要,

凡是阻礙移民阿彌陀佛國的都不再做,

凡是有利於移民阿彌陀佛國的都做。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地藏王菩薩
南無準提菩薩
南無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

 

小小的很可愛,
縮小一般大小的東西都會變的可愛。

練習爸爸媽媽縮小成蠟筆小新高度的大小。

可以讓他們鬆脫你內心父母的框架。

減少父母「應該」的期待所帶來的痛苦

這世界沒有所謂的「應該」

只有「因緣」,

難得,得來不易啊。

珍惜

 

INFP需要桌子、需要天空、需要安靜、需要草地、需要理解、需要自由、需要深度溝通、需要藝術、哲學、心理、電影、以及所有真善美的東西。

 

就是要認定自己的念頭,是一串、一串的念頭,那是「我」,其實那不是「我」,是「我的」。是我的念頭、身體、觀念、財產、環境、世界,通通是我的,並沒有一個真正的叫做「我」。

了解「我」,就是「我的」,就能夠改善自己、充實自己、轉變自己、提昇自己。比如說知道我的念頭就是我,壞念頭也是我、好的念頭也是我,究竟那一個念頭才是真正的我呢?念頭都是一個念頭、一個念頭連串起來的,並沒有永恆的我。

首先要肯定自我是假的,但是這個假我也要成長。然後提昇自我的過程中,一站一站、一層一層的把壞的習慣、觀念、動作、行為漸漸的減少。就是說一切的善要修,一切的惡要斷,這個本身就是成長自我。一切的眾生要度,這也是成長自我。到最後就是成佛的時候,那真正的無我了。

 

談玄說妙,

一息不來,

如果沒有信願行,
念佛的福德願力,
前往無量光佛剎。

又再隨業流轉。

 

或「花了這麼多時間靈修,我的心量應該更大才是」。他們逃避自己更黑暗(或「不太靈性」)的情緒、衝動與心念,希望能解放自己或至少讓自己感覺更好,卻反而將自己困在某種靈修與信念裡,其嚴重程度則是因人而異。
無論情況有多不明顯,即便是最精心設計的靈修方式也可能成為陷阱,其所導致的結果不是自由,而是增強了某個我,這個我希望自己已得到自由或已實現自由(亦即未領悟到奧斯卡獎沒有覺醒獎項的那個「我」)。而最明顯也最有可能的潛在陷阱,包括「我們應該克服困境,全然接受一體性」的這種信念,即使想將所有事物二分為積極與消極、高等與低等、靈性與非靈性的傾向,任其在心裡胡作非為。
其他較不易察覺的潛在陷阱,則少了些形而上的催眠曲和揚升的隱喻,且披著洞察力的外衣。這些陷阱教人不要僧惡,所採行的方式,是培養一種冷眼旁觀的能力,兼或各式各樣的新禱儀式。此外還有一些更難察覺到的陷阱,這些陷阱強調以接納與慈悲的態度面對一切。以上每種方式都有其價值,只要最終能促使人往更深入的方向前進。無論靈修至多麼深入的境界,每種方法都幾乎無法不受到靈性逃避影響,只要你心中仍盼望抵達一種脫離一切(個人與集體)苦厄的狀態。
《靈性岐路》

tommy548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個人都希望變好
變快樂、得到尊敬
很努力的生活
要想家人們都已經
憑藉現在自身的身心狀態
和天生的能力體力來達成最好的狀況
每個人當然都想活得最舒服自在
所以在這個情況下
是所有親愛家人都盡力了
爸爸盡力了
媽媽盡力了
姐姐盡力了
哥哥盡力了
弟弟盡力了
妹妹盡力了
而我也盡力了
接受大家都已經盡力了
感謝著、體驗著
這世間總有無能為力的
但也還有可以多一點點的彼此祝福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INFP
保護自己時
請說《我管你的》
然後做自己要做的事

 

如何把念佛融入生活中?

當你想到喜歡的人,
在心中念一聲佛號,
祝福他,
我一般會念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當你想到討厭的人,也趕快在心中念一聲佛號,祝福自己,
祈願和討厭的人,
沒來沒去沒事情。

這樣不管討厭或喜歡的人事物,
都成為你修行的助緣。

為什麼選《藥師琉璃光如來》
因為《藥師經》說
念藥師佛名號
現世安樂,命終極樂。
可以解除和別人的過結,
也可幫助他人反邪歸正。

 

可以認識《正信的佛教》的人

知道因緣果的人

知道放鬆覺察的人
知道慚愧、懺悔、感恩的人

知道時間是無限的
空間是無限的
即是機率再小
只要你願意
在無限的未來
你一定能成就

現在只是個過程
安於當下
能做
該做
想做的

這種人真的超有福報
而且還不用花錢

 

自己跟自己的關係
包含情緒、身體感受、記憶、想法
自己與家庭的關係
自己與台北的關係
自己與台灣的關係
自己與地球的關係
自己與宇宙的關係
自己與覺知的關係
自己與法界(所有的因緣)的關係

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自己與時間的關係
自己與空間的關係

自己與無限的時空的關係

我在眾中
眾中有我

我在八十億人口中

人共有的身心(色受想行識)
在我之中

所以一樣有相同的苦
求不得、愛別離、
討厭的人不得不碰頭
老病死生

原來眾生皆苦

願有方法能
無有眾苦
但受諸樂

 

看見一棵樹,
我是樹、
樹是我、
跟樹一起呼吸

就是在這
獨特也好
自在也好
風吹雨淋真好
陽光給我力量
存在著

 

不再需要靈性逃避,是一件值得做的事;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不再否認自己的痛苦,並刻意進入這份痛苦。這表示不再過著去身體化的生活、不再靈性解離、不再是情緒文盲(emotional illiteracy),人際關係也不再不成熟。當我們承諾要徹底覺醒,而且這份覺醒的基礎,是與自己「所有」的一切培養親密關係,我們就會願意公開自己存放在黑暗中的一切。我們會帶著自己因努力而得的禮物,從這份新發現的坦然中出現。這份禮物,就是能造福所有人的那份親身經歷的智慧。
真正的靈性生活是千載難逢的機會,是不斷死去,進入一種更深刻的生活。從自己的灰燼中出現,變成沒什麼大不了的事,而只是當前的情況。此時萬分憂傷與萬分喜悅交織在一首空前絕後的歌曲中。我們是這首歌曲無盡的音符,也是不間斷的樂聲,而此刻便是永恆。
《靈性岐路》

 

為了看穿有形的表象,
充分體驗這表象本質上的空洞,
就必須真正親近這個有形世界,
並抵抗自己想迴避或排斥這件事的念頭,
而非只是去構思這份空洞。

從無二論述中想出一番大道理,
稱不上是智慧!
較好的作法,是停止思考、
開始真正生活、
熱愛「此時此刻」,
而不是口口聲聲說什麼無條件的愛啦、
開悟啦,
或其他類似的理想化言論。
最好的作法,
是充分展現並深刻活出自己的「獨特性」,
而不是滿嘴說著我們本質上是不可分的、
是合一的。

為何承認存在本質的一致性,會讓人與自己差異性分開?

《靈性岐路》

tommy548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華嚴經》的淨行品
一系列的

「當願眾生」⋯。

這是一句可以自救的修行方法

例如

自己感到孤單寂寞覺得冷

想到爸爸、媽媽也會

每個人都會感到寂寞。

於是把眼光心量,放寬、放遠。

當自己感到寂寞時,
當願眾生(包括自己)
眷屬具足
自樂充滿。

慈悲自己也祝福到別人。

於是自己的苦減輕了。

 

聖嚴法師:「每到一個地方、每見到一個人,我心裡第一個念頭就是,他需要什麼,我能帶給他什麼幫助」

漸漸可以體驗到利人就是利己,
因為自我中心的執著變少,
煩惱也變少。

剛剛想到以我的程度,
連自己都不認識,
所以應該可以,
見到自己,
問自己需要什麼,
我能帶給自己什麼幫助,
能夠給自己什麼因緣,
自己也是眾生(眾緣而生)。

 

廣欽老和尚引導弟子要時時問,「怎麼來的」,可以覺察出一切都很難得,培養感恩惜福的心。

覺得修行有成就的人,光這麼簡單的教導,就讓我覺得很受用。

「怎麼來的」這句話真的很有深意,還能開智慧。

可以一直問到問題背後的問題。

可以追溯到源頭。

可以看見因緣的龐大和互相影響。

以下簡單幾個問法

眼前喝的水怎麼來的,

是飲水機裝的,

飲水機的水是從自來水來的,

自來水是從水庫來的,

水庫的水是從雲來的,

雲是海蒸發來的,

海和雲是地球誕生時一起產生的,

地球是宇宙的一點,

宇宙是法界來的,

法界是所有因緣的總和。

因緣生滅,生滅滅已,涅槃寂靜。

 

從《地藏經》看見

母女家人關係的秘密

跟《地藏菩薩》一起在忉利天聽《釋迦牟尼佛》說法的是《解脫菩薩》

而他們在前世、前前世是母女。

以修行人的歷程來看

在無限的未來下的某一世

我們終究會和現在的父母
都已成為大菩薩一起在佛前修行
且爸爸、媽媽未來也必定成佛

從自己成佛早就擺在那邊的大信心,
來得到修行的力量,

回來看看,
祝福現在的彼此互動的種種
都是圓滿成佛之路的累積和資糧

 

達摩祖師說

現在享福是因為之前的善業所存的

現在受苦報是因為在減少過去惡業累積

所以

都是從自己的戶頭裡支出和存入

不用太過歡喜或過度悲傷

要深信這一切都能變化轉化的

有福報時有能力多幫助別人培福

才能累積資糧

重罪輕報

當你戶頭有一億時

還給別人一百萬就比較輕鬆

當是不正當手段得來的

也是從你福報戶頭扣

而且會加成扣

當負債時就苦不堪言了。


還有救
先請
佛菩薩當擔保人
留你一條能夠還債的能力
來還自己的債務。

布施
財施
法施
無畏施

如果能無相布施
那就能修無量福

 

少了
因緣果的觀念

多了
貪和癡

潛藏
以為世界繞著自己轉的自我中心
的傲慢

達不到結果反而增加自我批評

困擾

因不正
果不圓

——————————————
所以「以下觀念有毒☠️」

心想事成,
只要你真心誠意的,
事物就會隨你的心識改變,
睡前回想你今天為了得到什麼
而假裝自己已經達成,
來幫助別人以為自己也能得到,
加速種子成熟,
就能顯化你想要的東西。
—————————————

請多讀《心經》
遠離顛倒夢想,
照見五蘊皆空。
能除一切苦。

 

「狗搖尾巴」
在說明由心主宰,控制行為。

「尾巴搖狗」
行為本身也會漸漸影響心的想法。

如《小王子》那因酗酒而懊悔的人,
又因懊悔而酗酒。
以「唯識學」來談業力種子,
第八識蘊含了累世的業力種子,
種子會現形成為我們的環境、
以及身心。
而身心的語言、行為也會,
回熏成未來的種子。
業力種子在第八意識像是雪球聚集的意象。
可以說我們就是「習慣」
所組成的。
所以修行是
藉由原本慾望、奪取的習性,
改以利他,不傷害的習性,
漸漸發現人的可變性,
環境的可變性。

見到所謂空性,就是可改變性。

回到「狗搖尾巴」

不管是刻意練習心念的利他,
出現的布施、愛語等慈悲的行為,
這習性種子也會回存第八意識。

或是「尾巴搖狗」

外在行為的持戒,
不殺、不盜、不說謊、給人歡喜,
反回來影響成為善的心念種子,
回存第八意識。

漸漸轉
有我的「染」
成為
無我的「淨」,
轉識成智。

但觀念如此,
還是需要定力、慧力的覺照,
放鬆身心的清楚明白,
自己在聽什麼、想什麼、
以及身心是如何回應環境,
自己正在做什麼。

以佛所教的智慧來生活
(緣起、因緣、因果、無我、
苦、空、無常)

 

「你清楚知道」

你正在做什麼、

想什麼,感覺到什麼。

有一種禪修方法

是「默念」,

如果你知道某些咒語,

或簡短的祈願文,

或是佛的名號,

例如「南無阿彌陀佛」

如果都沒有也沒關係,

你可以自己造一個詞,

或許你可以說:

「我很好,一切都好」
「我很好,一切都好」

不用擔心什麼意思,
不管你是不是真的很好。

讓我們來練習

放鬆你的身體

持續默念這個詞:
「我很好,一切都很好」

如果你可以在心裡持續默念幾次,

毫無疑問的,你就是在禪修。

這是隨時有空檔時都可以做的方便禪修。

《詠給明就仁波切》

在清楚放鬆下,

專注的做任何事,

就是禪修

 

《金剛經》的最後,佛說了一首偈: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如是觀者其心即不顛倒。

我也有一首偈介紹給各位:

權勢及財富,佳偶與子女,
凡此皆真實,爭取並保持。

諸作如是想的,其心即顛倒。

為什麼其心會顛倒呢?

請諸位費神想一想!

《沈家禎》

 

穿越憤怒

當和家人有意見不同
和對彼此有要求
卻無法認同彼此時

對方如媽媽用憤怒的高聲語氣
猙獰的表情時

一般會先指責對方態度
為什麼不能心平氣和

或者會
轉移環境讓彼此冷靜

有時迴避衝突,
或覺得心平氣和才能真正的溝通,常常會造成冷戰。

因為我們沒有看見憤怒之後面的熱情和動力,

我們要穿越這個憤怒的表相,
悠遊其中,
勇敢的抱以我願意跟你更親密,
感受到對方的能量憤怒的能量,
用一種祝福自己和他人的愛,
也是一種慈悲心較為高能的表象,
我願意承受這種火熱的溝通,
來更深層次的交流,
穿越痛苦的表相,
去感受這個憤怒,後面是愛、還是充滿惡意。

用智慧去分別,如果是充滿愛的憤怒, 去感受那個純粹,如果是惡意的,那就築起一道保護自己的牆。

不是所有憤怒都是失控的不理性的,要感謝我們這個情緒所能帶來我們更能夠和人親密的功能。

最終與一切保持親密,
卻也能不執著不在乎。

 

為什麼想學佛?
應該這樣問
當初為什麼《釋迦牟尼佛》想修行解脫

從小悉達多太子的媽媽生完他後
沒多久就死了
看見生物們你吃我我吃你
看見國王們爭強鬥狠
看見生老病死
看見為什麼媽媽因我而死
想要的得到了怎麼也不快樂
想要的得不到更不快樂
還一定會死
會老
會病
還會跟親愛的人分開

看見這一些苦
也看見家人也有這樣的苦
甚至所有人都有這樣的苦

為什麼學佛
因為看見苦
就算再年輕健壯富裕有人緣
總會隱隱的不安
我們與生俱來的智慧
明白這也是會不長久
所以要一直努力努力
永遠年輕、健康、富有
甚至期望不要死
緊繃、掙扎、鬥爭直到死亡
好苦

為什麼學佛
為了求子女、長壽、富饒、官位、健康,這些需要福報

為什麼學佛
變化的實相
互相依靠影響的實相
因緣聚散而生滅的實相
了解體驗了,才更能減緩苦

為什麼學佛
因為佛說,
《無我》的境界你也能到達
只要你願意
不管多久最終你也是佛
佛說他不苦了
眾生也能學他不苦

為什麼學佛
因為佛知道我們的程度
還介紹了超棒的福利國
阿彌陀佛創辦人的
西方極樂世界
無有眾苦
但受諸樂
可以在那邊學習
培無量福
修無量法門
不退轉的一直到成佛

tommy548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Feb 07 Fri 2025 20:42
  • 念頭

不要執著自己的念頭,
不要相信自己的念頭,
要相信佛的慈悲,
要相信因緣、因果。

 

佛、菩薩、聲聞、緣覺、天、人

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

《十法界》

有時候會覺得學佛好像也沒得到什麼,看不到一個成果。
可以比較是不是煩惱比以前少,
和更能看見和放鬆自己煩惱的身心。
那你修行的方向就正確了。

 

斷捨離整理,
可以提升到如果這些是我的遺物,
還需要等到其他人幫我處理這些嗎,
或許自己私人的東西可以公開,
如不能,
那就準備一個小盒子,
放進去,
寫上直接丟掉。

 

一個人心裡
有100個好人,
100個好的願望,
100件好事。
這個人不愁他不好。
《星雲大師》

 

什麼是失敗感

在你還沒達到目標時
想趕快完成那個急躁感
或者覺得還要很久才能完成的無力感
或者覺得差一步就快到達的期待

以上這些

都是在你還沒真正到達目標時
讓你感到自己是失敗者的原因

所以

禪者

以過程為目的
當下為全部

只要方向對了
過程完成
自然會前進
自然會完成
不憂不懼

踏踏實實的

以現在管理學說法

可以比喻為把大目標切成小目標

把小目標切成小小目標

所以修行者

對於一口呼吸的認知都是

踏實在念佛成佛的必經之路上

每一念都是成功

每一念都是圓融

 

說這個現象,

如果能明白能說的現象是一定會變化的,

才是真正明白這個現象。

 

我們學的各種幫助自己知識和觀念都是非常珍貴且實用的。

但為什麼用不上

首先有福報的問題,
再來有情緒的問題,
再來有習慣的問題。

這就是為什麼要懺悔拜佛、念佛、
放鬆身心,去戶外綠地藍天走走。
以及以自己的能力多結好緣,
以及為什麼重複的觀念,
重複的佛號,
要一直念,
直到念念不忘。

 

因+緣 = 過去的(果)

成為現在的(因)+緣 = 未來的(果)

成為未來的 (因)+緣 = (果)


過去。現在。未來。輪迴流轉。

三世因果。

 

所謂天賦

不只是你一做就上手的事情;

而是不自覺就主動會去做的好事。

例如

寫些能夠減少自己和他人煩惱的內容

 

跟一百人見一次面,

不如跟10個人各見10次面。

《the power of input》

 

之前看一部電影叫「真愛每一天」
主角可以回去記憶中的每一天
但已不再改變任何事情,
只是多一份自覺知道這些他都知道會怎麼發展
且之前也體驗過,
然後對一樣事的體驗就開啟欣賞模式,
反而更樂在其中。

有一陣子我都假裝知道事情本來就會這麼發生,
我只是回來再體驗一次而已。

 

 

 

tommy548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Feb 07 Fri 2025 20:36
  • 感激

人生永遠有足夠的時間做你想做的事。
如果你沒有時間做它,表示它不值得去做。

也許你該找人談談。

一個不是你現在任何角色的地方。

你能完全放任自己崩潰且安全的地方。

 

放輕、放柔、放慢

修行先從形式下手

然後自然從內心開始

對於一切都以溫柔以待

 

有輪迴時,
可能你走了10年的阿公、阿嬤,
現在已經10歲了,
而且仍是你的親人。

 

抓緊、向後、撐住、用力、專注

把全體力量集中在一線

拔一條河

向後就是前進

 

不要了、不愛了、不可能結婚就直說,
當你一直拖延不下決定為了避免成為爛人,
直到最後可能成為更爛的爛人。

坦白、真誠、坦率,
但不存惡意的方式,
讓彼此可以藉由提早止損,
因此讓這失去成為變得更好的動力

 

有時候一直期待能從家人得到理解,
其實是一種自討苦吃,
所謂怨親債主,
就是彼此付出太多,
因此對於對方的期望牽絆著彼此,

都以心中對方爸媽的角色,
和兄弟姐妹的角色,
理想的話是如何來看待彼此。

親則生怨,
還在學習,
這世間只有得來不易,
沒有什麼應不應該。

 

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身心世界,
所以

改善可以

從外在環境

以及

內在身心意識

兩方面來下手

放鬆、清潔、乾淨、

覺察、祝福、念佛。

觀因緣果、

接受現在果、努力於現在緣、

自然有未來善果。

 

依靠感覺是只有索取的,
其實不然,

依靠者、被依靠者,
如同佛教徒,

依靠阿彌陀佛、觀音菩薩、藥師如來、地藏菩薩。

佛菩薩很歡喜被依靠,因此他的願力、和慈悲智慧的力量,可以更好的發揮在你的身上。

給人幫助你,不是因為你承認自己弱,而是感激欣賞他人的良善。

這樣你幫助別人時,也能抱持著,謝謝你讓我有機會展現我自己人性美好的一面。

tommy548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Feb 07 Fri 2025 20:32
  • 真相

一直搜索前任的消息,

是巴著已經取消的未來。

這樣做等於是看著前任的未來開展,

卻把自己鎖在過去。

而我們應該做的是接受我和他的未來已經分開、

我和他的現在也已經分開,

我們還共同擁有的只剩過去。

 

看見自己的嫉妒,

讓這個嫉妒帶領你去自己的理想,

嫉妒可以是一盞明燈,

讓你找到可以發光的領域。

 

診斷一個人有憂鬱症之前,
先確認他們沒被混蛋圍繞。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

 

正視你的感受,不要認為自己應該如何如何,而去調整你的感受。

這些感受無論如何都會在那裡,不妨迎接他們,因為他們有重要線索。

不要評判你的感受,注意他們就好。用他們當你的地圖。別怕真相。

 

沒有人會逃離幸福的,
她會離開是因為你沒辦法讓她感到幸福。

她離開代表對你的忠誠,
因為她喜歡你時就說喜歡,
不愛的時候候也很坦白地跟你說再見,
畢竟她做到不欺瞞,
而不會還假裝愛你

 

不要再玩什麼《秘密》了,
或《最大的秘密》。

唐三藏所講的《唯識學》,
前五識(眼耳鼻舌身)
第六識(意)
第七識(末那識)
第八識(阿賴耶識)

這些即包含所謂
心如工畫師
能畫諸世間
一切唯心造

《金剛經》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無我相
無人相
無眾生相
無壽者相
無時間、無空間

在講世間的虛幻不實

世間本是如此的
因+緣= 果

我們可以接受果報,
在因緣上努力,
就不會陷入顛倒妄想的《吸引力法則》所混亂心智。

不要再陷入兒童,
以為太陽、月亮會跟著自己跑的,
自大妄想中。

真正的只有

因緣

現象生滅只是因緣聚散。

所以才說是
變化的
不獨立存在的
不生不滅的

tommy548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Feb 07 Fri 2025 20:30
  • 空白

生命出現後的致死率100%。

我們活著每一秒都奔向著死亡。

不要再對親愛的人和

有意義的事視而不見。

在我死前,我想要_____。

這個空白,

可以避免遺憾,

但過多的清單,

只會麻木以為這期生命
仍有很多時間的錯覺。

 

我們以為只有
過去會影響我們的現在,

但我們對於未來的看法也會影響現在。

所以現在的崩壞其實包含著過去和未來的失敗感,

過去現在未來,是一個整體。

對於未來很有信心,

也是對於現在很有信心,

也是肯定過去的自己。

在人生除了這期生命,還有無限期生命的認知下,

只要內在能不斷成熟茁壯,

在生生世世的努力下,

我們一定能成佛的。

在未來一定能成佛的大信心下,

佛是已經成了的光明未來,

也代表現在的任何一舉一動,

都在成佛的過程中,

而過程及成了目的,

當下即是全部,

失敗即是經驗,

成功即是起點。

釋迦牟尼佛成功成佛後,

便是開始度眾生的起點。

 

人最不想面對的事,

往往就是他們最需要面對的事。

 

我們腦中所建構的都是對於真實世界的簡化版的虛擬世界觀。

這一切都是因為種族肉體生存所產生的功能,感謝這些功能讓我們好好活著。

但也要看見那些功能所帶來的苦和樂,其實是可以去超越的。

而修行者藉由體驗、思考、看見我們所感受的相的虛妄性,以及那些慣性思維行為如牢籠都是自己所造成的。

一直保持看見、知道,便可以自由。

 

佛法的修行

戒、定、慧

戒:不該做的不做、該做的做

定:放鬆專注覺察身心、環境

慧:觀察變化、體驗變化、
允許變化、安住變化、
對因緣果不懷疑了

 

隱私是健康關係裡每一個人需要的心理空間

秘密源於羞愧,通常有害,榮格說秘密是心靈的毒藥。

 

痛苦沒有等級之分,

痛苦就是痛苦,

貶低自己的痛苦就是貶低自己,

也是貶低其他人的痛苦沒被你列入痛苦排行版上的人。

在比誰比較痛苦的習慣中,

沒有人是贏家。

人無法藉著便貶低痛苦來克服痛苦。

想克服痛苦,就要接受他,想出處理他的辦法。

你無法改變你否認或貶低的事。

細微的擔憂,常常反映出更深層的憂慮。

 

人的一切都可能被奪走,

除了一樣,

人最終的自由,

在任何處境中選擇自身態度的自由。

《活出意義來》

 

五蘊皆空

色受想行識

皆是

因+緣= 果

變化的

不獨存的

因緣果原則普遍存在不生不滅

 

今天的你,

累積了多少知識、經驗,

吃了多少食物、

喝了多少水,

讀過多少智慧的書,

領悟了多少洞見,

把這些力量用在今天吧。

我們遲早會30歲、40、50⋯

不管你想累積的成就有沒有達成都躲不掉。

幾歲完成有這麼重要嗎?

倒是今天一定不會回來。

 

作決定時,要先分清楚,你是基於恐懼還是愛。

 

不要跟別人講幹話。

不知道的就坦承不知道,

心裡想什麼就真的說什麼,

感受是什麼就表現是什麼,

除非保持真誠,

否則誰也幫不了你得到信任,

建立親密關係。

tommy548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Feb 07 Fri 2025 20:22
  • 接受

如果你還在談論修行的階位,

表示你退步了。

修行本身即是覺悟。

只管打坐,

只管這個詞很重要,。

去做就對了,

為了什麼?

不求回報!

沒有任何秘訣,

只有去做。

《致你》

 

坐禪沒有任何好處,

任何有好處之事,

也許皆是一物易一物,唯有沒有任何好處者,

既無法設定目標,

也無法期待,

完全沒有辦法被替代,

所謂的

一無是處,

才是無價之寶。

《致你》

 

你必須活出自己的生命,

赤裸而真實。

只管打坐

《致你》

 

疏離的苦,

即是親人都無法放心的分享感受想法。
甚至只困在彼此父子關係的角色框架,
互相要求指責甚至嫉妒。

都忘了

我們首先是人

才有一個角色。

而陌生人因為沒有你的背景資料

認為你應該如何如何的角色

所以當下看到你現在的快照

是什麼就是什麼

反而多了彈性和自由

就是為什麼有時可以從自己和陌生人的深度談話中

發現自己原來是這樣的想法

而自己可以是這種樣子。

所以

我們感受到的疏離

很多時候是對自己的身心不清楚

不認識自己

可以藉由放鬆身體

在一定鬆弛的狀態下

觀照著自己

漸漸把

那些被壓抑

被禁錮的

未發展的

過度發展的

用覺照的力量

讓他們平衡消融

因此活得更有人性

才談得上自由意志

 

似乎什麼都不適合
為什麼要送黃金給金礦
或水給海洋
我想到的一切都是像帶著香料去東方
給你我心臟
我的靈魂
無濟於事
因為你擁有了這些
所以
我給你帶來了,一面鏡子
看看你自己
記住我

《魯米》

 

受夠了說教

就算是我認同的理念

你用說教的方式和口氣

感覺我是錯的有所缺失的

而你是對的高人一等的

都反而無法讓彼此受益

以身示範

感動別人

能說不能行不是真功夫

 

阿彌陀佛

阿彌陀

代表無量壽、無量光

即是

無窮無盡的、無限的,

時間、空間

是無染的、清淨的、

也是心的本質

即人人都有的佛性

 

超度

超越與度過

在苦難時得到安慰與支持

從絕望中有了希望

《人行道》

 

一切眾生都有成佛的能力

一切社畜都有成為老闆的能力

 

當下的因緣已具足,
所以才有這個現象。
但我們仍然可以添加,
善的緣,
就有更好的果。

 

如果你每一個念頭都有膽放送給全世界知道,
那真的有點藥師佛
淨無瑕穢、內外明徹的味道。

 

如果你怕拖累他人而不別人進入你的生命幫助你,

那可能當你受不了崩潰時,
可能會造成關心你的人更大的負擔。

 

念佛
體驗呼吸
感受觸覺
放鬆的把心放在動作上

簡單有用的修行

 

星雲大師、聖嚴法師、淨空法師

真羨慕曾經親近過

這些法師的修行者

佛在世時我沉淪

佛滅度後我出生

懺悔此生多業障

不見如來金色身

說法的人多
修行的人少

沒那個根基和程度
念佛就好

有那個根基跟程度
那就知道什麼叫做
念佛就好

佛菩薩教這樣修行有用就是有用

不要和佛菩薩抬槓

 

聽到說「我懂你」,
比說我愛你更浪漫。

 

成熟的特質是寬厚,

基礎是從根本處接受自己。

心理治療也一樣,

我們追求的是自我同理(我也是人),

而非自我評價(我是好人還是壞人?)

tommy548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Feb 07 Fri 2025 20:17

人一出生就註定死亡,
當明白知道時間有限,

有哪三件事,

你決定在死前不再做了。

我不再當自己脆弱時,
還殘忍的霸凌自己。

我不再說著自己都不相信的話。

我不再跟自己的親人朋友比較嫉妒。

 

無始無終的時間

無邊無際的空間

佛教思想的

三世(過去、現在、未來)

十方。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觀電影法)

人生如夢、人生如戲

當下就像小船

帶我們從過去度到未來

而到未來的當下

又是另一艘小船

所以要捨已坐過的當下小船

換到下一艘當下小船

當下都要捨

過去未來當然也要捨

試著體會體會《金剛經》

過去心不可得

現在心不可得

未來心不可得

 

修行就是「觀」,「觀」是基礎的修行原則。

什麼時候「觀」?有的人認為打坐、盤腿,就是在觀心、觀鼻,其實修觀並不是那麼狹隘。除了大家熟知的慈悲觀、因緣觀、五停心觀、數息觀,樹葉、花草、水、雨、陽光和霧,甚至是颳颱風,都可以觀!

任何景物與對象,都可當成「觀」的體驗主體,這就叫做「即景觀心」,也稱為「即景修觀」。修觀的原則,就是「放鬆」身心;之後,無論看什麼、觀什麼,都會覺得另有意境,與平時的感受不同。

一心一意只是聽溪,不理會身體的反應,這是修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從耳根入三昧。並非刻意去聽,那樣會愈聽愈煩,甚至會耳鳴,因為聽得太過用力。聽的時候,耳根是不費力的,是聲音自然而然進入耳朵;就好像經過一間餐館,沒有特意要去聞食物的香氣,可是食物的味道卻自然飄進我們的嗅覺之中。聽聲音也是如此。

練習「聽溪禪」的時候,可以十五分鐘為一單位。不分別聲音的旋律、大小、遠近,以平等心、平常心來聽。開始的時候只知道是水聲,但是漸漸地,不再在意那是水聲,而是有一種聲音在耳朵裡不斷、不斷地持續下去……這個時候,心會愈來愈安定,進而達到身心統一、內外統一。

資料來源:聖嚴法師《如何導覽法鼓山》

tommy548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