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及靈性修習,靈性逃避如影隨形、難以甩脫。這些方面包括:誇張的超然態度、情緒麻木與壓抑、過度強調積極正面、憤怒恐懼症、盲目或過度氾濫的同情心、薄弱或模糊不清的界限、不均衡的發展(認知智能往往遠勝過情緒與道德智能)、詆毀自己的消極面或陰暗面,以及妄想自己已抵達存在(being)的更高境界。
自一九六〇年代中葉以來,對靈性的興趣呈現爆炸性的成長,尤其是東方靈性學,同時對靈性逃避的興趣與熱中也相應崛起。然而,靈性逃避卻不常被提及,更遑論正視。比較簡單的作法,是將靈性逃避解釋為一種超越宗教與心靈進化的修行或觀點,尤其是在事事求快的靈修界,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秘密》等風靡一時的現象。此現象的特徵,就是觀念簡單、做起來也容易,例如:「別放心上」、「別人讓你不高興,其實問題出在你自己身上」或「凡所有相,皆為虛妄」等得來速點餐式的可重複加熱型智慧。以上這些成了隨手可得的消費品,而且不分男女老少,幾乎人人皆可琅琅上口。
可喜的是,這種錯誤或膚淺靈性觀的蜜月期即將結束,不少泡沫已被戳破。無論東西方,都有不少靈性導師被人查獲私生活不檢或光環不再,不少狂熱崇拜來了又去。
《靈性岐路》
當學到我們都是一體的,
你我其實是一體的,
想要靈性覺醒的,
就想那我就打開邊界,
跟別人合而為一,
無條件的包容別人。
這只會造成一件事,
病態的人格「解離」。
因為這不是從一層層自我肯定而拓展開來的空間感,
而是硬生生搬來,
產生對「一體」的誤解和誤用,
消滅了自我獨立性。
當然更談不上「無我」。
認識自己
肯定自己
成長自己
超越自己
消融自己
從小我到大我到無我
是有層次的
飯要一口一口吃的
就想我們如果強迫一個剛學會自我意識的小孩
阻止他形成我的玩具的概念
直接要他要分享
想想那會產生什麼病態的後果
和諧的生活不是什麼都好,
而是清清楚楚,
在扮演人的角色時,
所需要藉由說不,
尤其是需要允許帶點憤怒的說不
來建立說好和說不的分別性以及自由,
這才是真正的自主,
憤怒不是一種缺陷,
憤怒是一種人為了讓自己可以
更有力量表現人所需要的邊界感來保護這個人身可以不受傷害的自然反應。
而誤解聽到佛教的說到怒火燒功德林,
以為不能發怒,
是可以的,
像禪宗的打香板當頭棒喝就是帶著慈悲心,
以利人利己的用火之能量來讓修行更得力。
而要避免的是無明火。
當你覺得活在地獄裡,
請念南無地藏王菩薩。
地藏王菩薩對地獄眾生都救,
當然也會把你救出人間地獄。
奇蹟思維是一種前理性認知
(prerational cognition),
混合著迷信與謬誤關係認知,
將相互關係與因果關係混為一談,
誤以為只要自己的願望、欲求與想像夠堅定,
心想就能事成,
奇蹟一詞便是由此而生。
因此,奇蹟思維者認為若想要某件事發生,
只要意念夠強大、也夠專注,只要信念夠堅定,所欲所求皆能成真,
或者說這是「成人」奇蹟思維的目標。
在日常生活中無所不能的這種想法源自童年。
幼年是對奇蹟與想像的感覺最強烈的時期。
舉例來說,有個小女孩走著走著,
注意到太陽似乎正在「跟著」她走,
無論她加快速度或放慢腳步,
都改變不了太陽的位置,
於是她便得出太陽真的在跟著她走的結論,
這種思維在某一類的修行人身上最為常見,
這類修行人相信只要將心靈能量凝聚在自己想要的事物上,
想要什麼就能得到什麼。
想當然爾,如果未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就表示自己不夠盡心盡力處理手邊的問題。
出乎意料的是,儘管這種思維幼稚至極,
人們卻依然大行其道,
尤其是極度推崇所謂豐盛意識的正向思維及
靈性貪婪的那群人。
《靈性岐路》
There is a crime here that goes beyond denunciation.
There is a sorrow here that weeping cannot symbolize.
There is a failure here that topples all our success.
and in the eyes of the people there is the failure;
and in the eyes of the hungry there is a growing wrath.
In the souls of the people the grapes of wrath are filling and growing heavy,
growing heavy for the vintage.
John Steinbeck, The Grapes of Wrath
不要浪費食物
對任何人請溫柔以待
因為每個人都面臨著挑戰
而我們對此一無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