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心經,弘一大師手書》20201117

會讀這本書,主要是想看印在紙本上弘一大師書法字,果然紙上的文字更顯質樸、溫暖親切。令人意外後附的篇章,「佛教之簡易修持法」讓我有種在荒野正當飢餓時,覓得一家簡樸乾淨的小店,吃到熱騰騰的老麵饅頭、鮮純豆漿及幼嫩地瓜葉後的滿足感。

以下先將此篇「佛教之簡易修持法」節錄,重溫那份滿足。

今天承諸位善友請我演講。我以為談玄說妙,雖然極為高尚,但於現在行持終覺了不相涉。所以今天我所講的,且就常人現在即能實行的,約略說之。

因為專尚談玄說妙,譬如那飢餓的人,來研究食譜,雖山珍海錯之名,縱橫滿紙,如何能夠充饑。倒不如現在得到幾種普通的食品,即可入口。得充一飽,才於實事有濟。

以下所講的,分為三段。

壹、「深信因果」
因果之法,雖為佛法入門的初步,但是非常的重要,無論人皆須深信。何謂因果?因者好比種子,下在田中,將來可以長成為果實。果者譬如果實,自種子發芽,漸漸地開花結果。

我們一生所作所為,有善有惡,將來報應不出下列:桃李種,成長為桃李---做善報善;荊棘種,成長為荊棘---作惡報惡。

所以我們要避凶得吉,消災得福,必須要厚植善因,努力改過遷善,將來才能夠獲得吉祥福德之好果。如果常作惡因,而要想免除凶禍災難,哪裡能夠得到呢?

所以第一要勸大眾深信因果了知善惡報應,一絲一毫也不會差的。

貳、「發菩提心」
「菩提」二字是印度的梵語,翻譯為「覺」,也就是成佛的意思。發者,是發起,故發菩提心者,便是發起成佛的心。為什麼要成佛呢?為利益一切眾生。須如何修持乃能成佛呢?須廣修一切善行。以上所說的,要廣修一切善行,利益一切眾生,但須如何才能夠徹底呢?須不著我相。所以發菩提心的人,應發以下三種心:
一、大智心:不著我相。此心雖非凡夫所能發,亦應隨分觀察。
二、大願心:廣修善行。
三、大悲心:救眾生苦。

又發菩提心者,須發以下所記之四弘誓願:
一、眾生無邊誓願度:菩提心以大悲為體,所以先說度生。
二、煩惱無盡誓願斷:願一切眾生,皆能斷無盡之煩惱。
三、法門無量誓願學:願一切眾生,皆能學無量之法門。
四、佛道無上誓願成:願一切眾生,皆能成無上之佛道。

或疑煩惱以下之三願,皆為我而發,如何說誓願一切眾生?這裡有兩種解釋:一就淺來說,我也就是眾生中的一人,現在所說的眾生,我也在其內。再進一步言,真發菩提心的,必須徹悟法性平等,決不見我與眾生有什麼差別,如是才能夠真實和菩提心相應。所以現在發願,說願一切眾生,有何妨耶!

參、「專修淨土」
既然已經發了菩提心,就應該努力的修持。但佛所說的法門很多,深淺難易種種不同。若修持的法門跟根器不相契合的,用力多而收效少。倘與根器相契合的,用力少而收效多。在這末法之時,大多數眾生的根器,和哪一種法門最相契合呢?說起來只有淨土宗。因為泛泛修其他法門的,在五濁惡世,無佛應現之時,很是困難。若果專修淨土法門,則依佛大慈大悲之力,往生極樂世界,見佛聞法,速證菩提,比較容易得多。所以龍樹菩薩曾說,前為難行道,後為易行道,前如陸路步行,後如水道乘船。關於淨土法門的書籍,可以首先閱覽者,初機淨業指南、印光法師嘉言錄、印光法師文鈔等。依此就可略知淨土法門的門徑。

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餘裕!不學他法,又有何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下再節錄書中印象深刻的文句

他老人家---印光法師,老法師見某居士碗裡剩落了一兩粒米飯;於是就很不客氣地大聲喝斥道:「你有多大福氣,可以這樣隨便糟蹋飯粒!你得把它吃光!」

諸位請看看自己的身體,上有兩手,下有兩腳,這原為勞動而生的。若不將他運用習勞,不但有負兩手兩腳,就是對於身體也一定有害無益的。換句話說:若常常勞動,身體必定康健。

即使到佛的地位,也要常常勞動才行,現在我且講講佛的勞動的故事:

所謂佛,就是釋迦牟尼佛,有一天,佛看到地下不很清潔,自己就拿起掃帚來掃地,許多大弟子見了,也過來幫掃,不一時,把地掃得十分清潔。佛看了歡喜,隨即到講堂裡去說法,說到:「若人掃地,能得五種功德。......」

有一天,佛看到門前木頭做的橫眉壞了,自己就動手去修補。

有一次,一個弟子生了病,沒有人照應,佛就問他說:「你生了病,為什麼沒人照應你?」那弟子說:「從前人家有病,我不曾發心去照應他;現在我有病,所以人家也不來照應我了。」佛聽了這話,就說:「人家不來照應你,就由我來照應你吧!」

就將那病弟子大小便種種汙穢,洗滌得乾乾淨淨;並且還將他床鋪,理得清清楚楚,然後扶他上床。

彌陀經中載著的一位大弟子---阿冕樓陀,他雙目失明,不能料理自己,佛就替他裁衣服,還叫別的弟子一道幫著做。

有一次,佛看到一位老年比丘眼睛花了,要穿針縫衣,無奈眼睛看不清楚,嘴裡叫著:「誰能替我穿針呀!」佛聽了立刻答應說:「我來替你穿」。

以上所舉的例,都足證明佛是常常勞動的。我盼望諸位,也當以佛為模範,凡事自己動手去做,不可依賴別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錄」節錄

研習心經者最應注意不可著空見。因常人聞說空義,誤以為著空之見。此乃大誤,且極危險。經云:寧起有見如須彌山,不起空見如芥子許。因起有見者,著有而修善業,猶報在人天。若著空見者,撥無因果則直趣泥犁。故斷不可著空見也。

若再進而言之,空見既不可著,有見亦非盡善。應(一)不著有,(二)亦不著空,乃為宜也。

(一)若著有者,執人我皆實有。既分人我,則有彼此。不能大公無私,不能有無我之偉大精神,故不可著有。須忘人我,乃能成就利生之大事業。

 (二)若著空,如前所說撥無因果且不談。即二乘人僅得空慧而著偏空者,亦不能作利生事業也。

   故佛經云:真空(非偏空、偏空不真。);妙有(非實有、實有不妙。)

 真空者,即有之空,雖不妨假說有人我,但不執著其相。

 妙有者,即空之有,雖不執著其相,亦不妨假說有人我。

 如是終日度生,實無所度。雖無所度,而又決非棄捨不為。若解此意,則常人所謂利益眾生者,能力薄弱、範圍小、時不久、不徹底。若欲能力不薄弱,範圍大者,須學佛法。了解真空妙有之理,精進修行,如此乃能完成利生之大事業也。

或疑心經少說有,多說空者,因常人多著于有,對症下藥,故多說空。雖說空,乃即有之空,是真空也。若見此真空,即真空不空。因有此空,將來作利生事業乃成十分圓滿。

合前(三)非消極者,是積極,當可了然。世人之積極,不過積極于暫時,佛法乃永久。

般若法門具有空與不空二義,以無所得故已前之經文,皆從般若之空一方面說。依此空義,于常人所執著之妄見,打破消滅一掃而空,使破壞至于徹底。菩提薩埵已下,是從般若不空方面說,復依此不空義,而熾然上求佛法,下化眾生,以完成其圓滿之建設。

亦猶世間行事,先將不良之習慣等一一推翻,然後良好建設乃得實現也。世有謂佛法唯是消極者,皆由不知佛法之全系統,及其精神所在,故有此誤解也。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淺……人空般若,二乘人入。(人空者、人體為五蘊之假和合、其中無有真實之我體)         
 深……法空般若,菩薩入。(法空者、五蘊亦空、如後所明。)

 「照見五蘊皆空」

 五蘊,即舊譯之五陰也。世間萬法無盡。欲研高深哲理及正當人生觀。應先于萬法有整個之認識,有統一之概念。佛法既含有高深之哲理及正當人生觀,應知亦爾。

 此五蘊,即佛教用以總括世間萬法者。故僅研五蘊,與研究一切萬法無異。蘊者,蘊藏積聚也。五蘊亦稱為五法聚,亦即五類之義。乃將一切精神物質之法歸納于此五類中也。

1.色蘊…障礙義 即一切相障有礙之處境。與物質之義相似而較廣。 (境處)

2.受蘊…領納義 即對于外境或苦,或樂及不苦不樂等之感受。此與今時人所習用之感情一 詞(即是隨官感印象而生之官感感情甚合,若作了別解之感覺釋之則非,因了別乃屬識蘊也。(內心)

3.想蘊…取像義 即取著感受之印象而思想。(內心)    

4.行蘊…造作義 即對外境之動作。(內心)     

5.識蘊…了別義 即了別外境,變出外境之本體。(內心) 

由外境色…………而感著種種受(輪轉)

由種種受…………而引起種種想(生死)

由種種想…………而發起種種行    

由種種行…………而薰習內心之識(循環)

由內心之識………而變成外境之色(不絕)

 空,此空之真理及境界,須行深般若時,乃能親見實證。

今且就可能之範圍略說。

五蘊中最難了解其為空者,即色蘊。因有物質、有阻礙、似非空也。凡夫迷之,認為實有,起諸分別。其實乃空。且舉二義。

 (一)無常 若色真實不虛者,應常恆不變,但外境之色蘊,乃息息變動。山河大地因有滄海桑田之感,即我自身,今年去年,今月上月,今日昨日,所謂我者亦不相同。即我鼻中出入息,此一息我,非前一息我。後一息我,非此一息我。因于此一息中,我身已起無數變化。最顯者,我全身之血,因此一呼吸遂變其性質成分,位置及工作也。

若進言之,匪惟一息有此變化,即剎那剎那中亦悉爾也。
既常常變化,故知是空。

 (二)所見不同 若色真實不空者,應何時何人所見悉同。但我等外境之色蘊,乃依時依人而異。

有如喜時,覺天地皆春。憂時,覺景物愁慘。于同一境中,一喜一憂所見各異。

 既所見不同,故知是空。

 上略舉二義,未能詳盡。

 既知色空,其他無物質無阻礙之受想行識,謂為是空,可無疑矣。

 照見者非肉眼所見,明見也。
 

tommy548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幸福禪》20201115

願你平安健康幸福!

以下節錄幾段聖嚴法師教我們利用感恩、知足,為他人祝福可以獲得幸福的方法。

有太多人身在福中不知福,假使我們能體會到多吃一餐飯,多受一點陽光,乃至多呼吸一口空氣,多活一秒鐘都是幸福的話,則現在的人類又有哪一個不是幸福的呢?更何況我們一但活著,眼可觀五色,上有日月星辰的運轉,下有春夏秋冬之更替;耳可聽五音,或是抑揚頓挫的旋律,或是動靜舒緩的交流。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為緣,三千大千世界的繽紛變化,還帶我們慢慢去欣賞玩味著呢!

「人人對人人祝福」

如果常常為他人祝福,就會感覺需要我們幫助的人很多,自己能夠付出的也還不少。人人都需要溫暖、需要別人的關心與祝福,不管有沒有宗教信仰,祈福都是有用的;因為如果每個人都願意為別人祝福,至少就不會傷害別人。

而從宗教的立場來看,祈福是很有用的。一來是心力的關係,其次是真的有菩薩、有佛的加持,因此透過信仰的媒介,可以使對方得到平安、得到利益。

當心中有「我為你祝福」的念頭時,就不會怨恨對方、看不順眼對方,或看不起對方,一定會尊重對方,衷心希望對方好。「我為你祝福」中的「你」,可以是家庭的夫婦、兒女之間,可以是親戚或朋友之間,也可以更擴大一些,甚至於比較疏遠的人,也能為他祝福。站在佛教徒的立場,我是用佛教的方式為眾人祈福,例如我念「觀世音菩薩」、〈大悲咒〉或者「阿彌陀佛」,都是出於極大的善意。例如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因為它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而且觀世音菩薩能顯現很多身分。

「心誠則靈」
祈福也算發願,所謂「發願」,就是心裡想的,希望將來能完成;如果僅僅是口頭上的祈福,也是有用的,至少心理上會有一種溫暖感覺受,讓他人感受到你對他的關懷。另外一種是,除了口說之外,還會實際地為他做有利的事,我們稱這為「發願」。例如我要為某個人祝福,我說:「但願你很有福氣!」這樣僅是口惠而實不至,做的還不夠;應該再做一些讓對方真正得到實惠的事,也許送他一本書或為他誦經,這才是實質上真正的祈福。

安自己的心最好的方法是為他人祈福,而所有祈福都是心誠則靈。
 

tommy548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放下禪》20201114

放下!哪來這麼多問題。
煩惱很多,希望藉由聖嚴法師的放下禪,減輕患得患失的困擾。

以下擷取覺得不錯的文句

「睡覺的步驟」
將全身的重量交給床鋪,放鬆臉部、放鬆眼睛、放鬆肩膀、放鬆腹部,從頭到腳逐步放鬆。
進一步也把心情放鬆,白天發生的任何事情都跟睡覺沒有關係,放鬆頭腦,告訴自己現在最重要的是睡覺。

如果無法入眠,可自我催眠,心裡默念「我要睡著了,我已經睡著了......。」

若還是睡不著,不需要煩惱為什麼還沒睡著,或是擔心睡不著工作會沒有精神。不妨念頭,告訴自己:「我根本不期待要睡著,躺在床上就已經是在休息了。」

現在人誤解不執著的真義,把它當成不上進的藉口。人人都在努力求進步,自己卻自暴自棄,還說是不執著、看得開、放得下,這是一種自卑、懦弱、不健康的心態。他們沒有想到,人是可以經由學習不斷成長的,不只名利、地位,人在才能、人格、心量等各方面都可以不斷地成長,倘若不積極促成因緣,不把握機會向上成長,明明是害怕吃苦,卻用不執著這三個字一語帶過,這叫做「卑劣慢」;不只自卑,而且用傲慢的態度來掩飾自卑。

真正的不執著,是盡心盡力,全力以赴之後,不計較成果如何,都能以平常心看待,也就是成功不驕傲,失敗也不氣餒。

所謂隨時得,隨時捨,就好像走路時,當一隻腳踩下去時,另一隻腳一定要放,才能夠讓第二步踏出去。

自我到底是什麼,是一個念頭又一個念頭的連續,使我們產生自我的存在感。但是請問,你昨天的思想跟今天的思想是否一樣,當你15歲時的思想跟30歲的思想,是否相同?當然不是,人的思想隨時都在變動,人體的細胞也隨時在變動,佛法稱為這種現象是「無常」。人的身心無常,屬於身心所有的眷屬、財務、名譽、地位等,也都在改變,亦都是無常。能夠了悟萬法無常是智慧,能夠運用無常的萬法自利利人是有福。

從身體的變化,可以更進一步體驗心理和觀念的改變,從小開始我們就不斷接受教育,也不斷受到父母、老師以及時代變遷的影響,幾乎沒有一個觀念是屬於自己的,都是外來訊息的累積,然後才成為自己的想法,而這些想法也是一直在變的。

不論從理論來分析,還是從對自己的體驗,都可以證明,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我,甚至沒有一個我存在,那又有什麼好執著的呢?

不過雖然因緣在變化,但是當下還是有暫時的現象的存在,就像一朵花,你今天看他可能好漂亮好可愛,可是過了幾天,他就會凋謝,不漂亮不可愛了,可能要換另一朵花。既然知道事實如此,就不需要對這朵花太執著。因為花開花謝是自然現象,不需要太多的執著。

「沒有不變的真理」
從歷史來看,任何觀念、思想,或原則,方程式,都只是在某個時段中,被大多數人認為是對的,有另一個更新的,更好的,更好的方法出現時,原有的思想觀念方法原則就會被淘汰了。因此所謂的真理,不過是個假象,只能說是目前最趨近於真的,但卻不是永遠的、永恆的,絕對不變的,而是會隨著時空變化而改變的。

即使佛教徒對佛法也是如此,《金剛經》有一個船筏做為比喻,佛法好比過河的工具,對尚未過河的人而言,要先讓他執著佛法,依佛所說的去修行,但對已經將佛法運用得很好的人,就要叫他放下。佛法所說真正的解脫,是要連佛法都放下,都不執著。

「先盡到自己的責任」
我經常這麼想,人家對我如何,我是不管的。我該對別人怎樣,卻很重要,我必須先盡到自己的責任。我常常反省,我究竟像不像一個師父?像不像一個法師?是不是對得起我的徒弟?對得起我的信眾?

在對談當中,一定可以發現共同利益的存在,由共同利益著眼,共同的方向與原則也會隨之出現。

放下自我前要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是怎麼樣的人?什麼叫作人?人是怎麼構成的?才能進而理解佛所講的眾生,是有種種根性,種種差別和種種需求的。因此,才會有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信仰的出現,來普應眾生各種不同的需要。也就是先要自覺才能覺他,自利然後利他。

「惡名美名都是假名」
名字是假的,在未出生之前固然沒有,在世之時名字也並不等於自己,像臨時標貼的一個符號,因此每一個都有一個以上的名字,也有許多不同的人卻用著相同的名字,在死之後,你的人已不在,縱然名字還在,早已不是你了,那不過是一個符號。可見你的名字跟你這個人並無一定的連帶關係,故稱閒名,也可稱作虛名、浮名、假名,不論出名不出名,惡名或美名,都不是真實的你。

禪修者跟平常人同樣是人,但心態不同。同樣一樁事,在平常人認為是非常重要,可是對禪修來講,重要是重要,卻不是絕對的重要,乃是「平常的重要」,就是該完成的事,需要完成它;該去做的事必須去做,這叫作重要;但不是絕對的重要,這又是什麼意思?就是該做的事,是從你的觀點、角度看,那是一種責任、良心,但如果因緣不許可你做,也就沒有什麼不得了。

這個世界上沒有非做不可的事,也沒有非你不可的事,這就是「雖是重要,但不是絕對的重要」。因為因緣不可思議;成功和失敗,都不是僅靠你一個人的主觀條件所能決定的,只要客觀的條件或因素改變,你主觀的條件就會受到影響。也就是說在什麼情況下,允許你做,你就努力去促成其事,但完成不了時,也不必太難過,或者太在乎。這也是《金剛經》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相信因果便不會怨天尤人,相信因緣便能夠積極努力,而又能看破放下,關懷普天下的眾生,卻不以自我中心為出發點,便是悲智雙運。
 

tommy548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安心禪》20201113

本書是法鼓文化編輯部選錄聖嚴法師的文章,讓上班族安心的指引。

以下擷取書中印象深刻的內文,

「呼吸禪」
生命就在一呼一吸間,如果一口氣上不來,就會失去生命,還有什麼放不下的煩惱?仔細體驗呼吸、欣賞呼吸,你會發現每一次呼吸都是全新的生命。

呼吸要領
一、保持自然的呼吸
體驗呼吸時,先做幾次深呼吸,讓身心恢復平靜,再回到自然平靜的呼吸,不控制呼吸。

二、知道呼吸的進出
體驗呼吸從鼻孔出和入的感覺,不必管呼吸的深與淺、快與慢,只要知道呼吸在鼻孔進出的感覺。呼和吸就像飯店門口進進出出的客人,而注意力就是服務員,輕輕鬆鬆地守在鼻端,不必跟著心裡的情緒和想法而離開崗位。


「心靈環保保平安」
一、佛教的禪修念佛,能讓人心自然安定。
二、時時升起慚愧心,反省與悔過,時時刻刻知道自己的心在做什麼。
三、經常以感恩心,面對生活環境中的每一個人及每一件事。

我,是不實在,因為一般人的心,都不是跟自己在一起,而是跟自己以外的東西在一起。譬如現在的環境、過去的回憶、未來的想像,沒有辦法安定下來做自己的主人。

禪修者,不要管過去、未來、以及所有一切的好壞,最好只管你的現在。簡單的說就是生活在現在、開始在現在、佛就在現在,最後,連現在也要放下,才是真的悟境現前。

現在每一個念頭,都是新鮮而有趣味的,都是新的開始,沒有需要後悔的事,沒有值得自負的事。

當你起忌妒心時,要明白別人的成功,一定也是辛苦努力來的,即使不是這一生的辛苦,也是過去累積而來的。

能夠得到的不叫貪,得不到的卻想要,這才是貪,如果成果沒出現,表示因緣尚未成熟,也不必為此難過。

時時念一聲阿彌陀佛,如同西方人說的God Bless You的意思,能夠使人安心。

生重病時,把病交給醫生,把命交給佛菩薩,這樣一來,自己沒有事,還有什麼好痛苦的呢?

深信因果,事出必有因,任何事情發生,都有它的原因,所以不必怨天尤人,因為該發生的事一定會發生,而不該發生的事,一定不會發生,所以也沒什麼好不安心的。 我們只能努力存好心斷惡行善,培植善因善緣,讓惡果不生,善果成熟。

最好的安心方法,就是為了使眾生得到平安而努力。因為關心眾生的安危,就不會執著於自己,自己的問題也就不存在了。所以只要將個人奉獻給眾生,就能放下我執而得到心安。

工作,應該是為了盡一份對社會的責任,以互相合作的方式在工作崗位上,奉獻出自己的才能、體力,所以不一定是為了薪水而是為了工作而工作,這就是敬業精神。

背上有芒刺不能拿掉是蠻痛苦的事,但是飯還是要吃,覺還是要睡,要做的事還是要做。而如何拿掉芒刺,光在那邊想是沒有用的,得趕緊設法找對人幫忙才行。

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有預備工作,蒐集、研究資料;有充分的了解分析後,便會少一些挫折,多一些成功的條件和希望。

對於一些經常感到恐懼的人,我都會告訴他們:「你不要怕,怕也沒有用。」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是因為當局者怕,擔心自己的利害得失,而旁觀者沒有這層恐懼,反而可以正常的處理事情。

對我來說,到任何一個地方都是陌生的。我來到這個世界,是一個人來的;我出家、讀書的時候,也是一個人。一個人的時候就要想到,這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是一個人,只要很誠心地與人相處,不要把別人當成陌生人,那麼這些人就不是陌生人,也就不需要恐懼了。

那麼如何去除恐懼呢?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抱持著付出、奉獻的態度,也就是自己到這世上並不是追求什麼,而是來幫助人。如果你看到一個人,心裡並不想要從他那裏得到什麼好處,只是希望能幫助他,祝福他能夠平安,這樣就不會感到害怕了。

第二種是要想到這世界上所有的一切,不管人、事、物,都不是永遠不變,而是因緣合和,一種臨時性的存在。當因緣聚合時他就成,因緣滅時就不成。霉運是因緣聚合,好運也是因緣聚合,既然是因緣的和合,那就不用擔心害怕,因為你只是因緣之一而已,他隨時都會產生變化,怕也沒有用。

可藉由拜佛念佛打坐,使得心有所寄,心有安置和集中,就能不受外境影響了。佛遺教經云:「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只要把心安定在某一點上,慈悲和智慧都會成就,一切好事皆可完成。

一開始打坐就要教你從不可心急做起,要你放鬆心情,不管得失利害,不問得力與否,這樣,你才能算是有上了修行之路第一步。

如果你心無所求,放下自私、執著心,用這種態度修行就會百邪不侵。

誠懇不是傻瓜,坦誠的意思是不要欺騙,但也不需要把自己的全部告訴不相關的別人,人家想知道的,你能說多少就說多少。就如選舉時的政治立場,我不會說投給誰。

不要拼命追求所喜愛的東西,也不要對迎面而來的事物有所厭惡。沒得的想得到,追求時擔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愁著會失去,欣厭交加,患得患失,便是痛苦人生。

應該養成超越於欣厭及愛憂的觀念,沒有非要追求到手不可的東西,也沒有什麼已討厭到非得除去而後快的事物。看到喜歡的東西,遇到喜歡的事物,要問一問為什麼喜歡?是跟自私自我有關呢?還是與大眾的幸福有關?

應當練習隨遇而安,隨緣而動的修養工夫,環境需要自己怎麼樣,就怎麼樣去面對它、因應它。

用佛法的因緣觀來看,問題的發生都有它的前因後果,不必覺得忿忿不平。所謂事出必有因,原因是什麼,也許一時弄不清楚,或者根本找不到,但是這個潛在的因由一定是存在的,自己心裡有數之後,平心靜氣地接受這樣的事實,然後處理它。

其次則是,已經發生的事,再煩惱、再急也於事無補,心一定要平靜才能把事情處理好。

我認為,受環境或是其他人的影響,就像人家準備了一個陷阱,你明知道這是一個陷阱,自己還要跳下去,這不是很愚蠢嗎?所以,當情緒要爆發時,我們應該先告訴自己「那是一個陷阱」。

呼吸就等於是我們的命,如果沒有呼吸,我們就會死掉,只有把命維持住最要緊。所以,先體驗一下呼吸,感受自己還有呼吸真好。

平常對任何事都要往好處去解讀,做個阿Q也不錯。感謝逆境給我們學習的機會與經驗。

凡夫要量力而為,否則便會因此而煩惱無盡,把一切跟自己無關的事,當成了切身的問題,這是不必的。

因為生命本生就是不安全的根源,我們必須接受這個事實,坦然接受它,但要努力將危險降到最低的程度,自己不製造危險,也不使別人有製造危險的機會。

人要修行,要將身心安靜下來,赤裸裸地、誠實面對自己的心理活動,過程中才會發現自己心很亂,很不安靜,很不寧靜。當看見自己的內心問題時,不要沮喪,而是運用禪修的觀念和方法,生起慚愧、懺悔、感恩心,心自然會慢慢安定與清淨。

禪修層次是從散亂心、集中心、統一心,最後達到無心。無心的狀態是沒有空間、沒有時間,也就是事情照常發生,但你的心不會跟著起作用、生分別。此時的心就像鏡子,能反映一切從他前面經過的事物,鏡面本身卻不會受影響和留下痕跡。

病是業報,業隨心轉。「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具空,是則名為真解脫」。這是因為實證空性的緣故。心注意空,安於空,觀無常,觀無我,重病就會變輕病,輕病漸漸地就會轉為無病。

處理棘手問題時,應該坦然地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也就是說,遇到任何困難、艱辛、不平的情況,都不逃避,因為逃避不能解決問題,只有用智慧把責任擔負起來,誠心為大眾幸福不執著個人利害得失,該怎麼做就怎麼做,才能真正從困擾的問題中獲得解脫。

tommy548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電影-本來面目》20201005

生活本來就在「本來面目」,乾乾淨淨。這部關於聖嚴法師的電影,一開頭畫面「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眼淚就流下來了。

一直很期待觀看這部影片,自從錯過公益放映後就一直等待會加開場次,終於等到在信義華納威秀的購票場,10廳,這是大的廳,音響設備全經過更新。前三排外全部坐滿,不見買爆米花的觀眾,大家都有心理準備,這會是一場大型螢幕的開示。

對於師父的生平,之前也看過「點燈」和「年譜」有所知悉,但就是很期待能夠在喜愛的電影院的大螢幕看見。電影院會讓你專心,你不能看手機了,你不能隨意走動,你不能隨意交談,你只有眼前的影像,環繞的聲音。

當腦中滿是期待會有什麼精彩動人的開場,迎面來的第一幕是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就像師父的當頭棒喝,又像大法鼓節目中溫暖的開示,你看到我的這一生,不要去執著,我只是想做好一個和尚的身分而已。就像電影布幕,本來是空的,乾乾淨淨,我們眾生是上面幻化無實的投影。

就如謝幕後的師父所說,「無事忙中老,空裡有哭笑,本來沒有我,生死皆可拋。」未來無盡時空中,我沒有一定要去哪裡,哪裡緣成熟了,哪裡需要我,我就去哪裡。

這部片像潺潺的流水,沒有刻意安排讓人哭笑,卻隨著師父在紐約聯合國宗教大會述說,任何違背種族和平相處的教義,都應該重新詮釋,配合著優雅的音樂,淚水又潺潺的流到口罩裡。此部影片配樂專輯剛得到金曲獎。時序回到二戰的苦難中出生,來台灣二度出家拜師東初老和尚和六年的閉關,再為求佛教的知識系統化和地位的提升到日本拿博士,從流浪紐約街頭到終於自己主持第一次禪七,到法承漢傳佛教禪宗曹洞宗和臨濟宗成立新教團法鼓宗,只為了接引更多大眾,「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就像在聯合國的演講所說,目標把佛國和天堂搬到人間來。

最難忘的是師父一幕幕的笑容,這麼自在慈悲開朗,年老病重因悲心不斷操勞的晚年,有人祝他長命百歲,他轉問伺者你希望師父長命百嗎?侍者無法回答,並說不然我們把這個問題改成公案來參好了!

影片完後像夢一場的哭笑,師父曾說:「人生若夢誰都會說,終生作夢怎麼不醒」

依教奉行,希望智慧福德增長,有朝也能自信對自己和他人說,「放下,哪來這麼多問題!」

tommy548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弘一大師傳》20200804

為什麼會看這本書,因為今年敦南誠品結束營業的倒數活動,感念誠品創辦人吳清友帶來的美好,他極力推薦《弘一大師傳》,說因此書而撐過生命難關,也承諾誠品永遠不下架此書。

聖嚴法師也曾說自己戒律學的著作,主要受益於弘一大師,所仰慕的人所仰慕的人,當然更需要一探究竟。

對於弘一大師的印象就是一位傑出的多才藝術家,之後出家,以前就看過弘一大師抄寫金剛經的書法,對比蘇東坡的秀俊,歐陽詢的莊重,初看其字體線條平凡無奇,之後卻會懷念起那字體帶給自己的輕鬆感。

看傳記才知道,弘一大師常以書法來與人結緣佛法,上網查了幾幅字帖,「以戒為師」,「眾生幻化無有實,諸佛護念恆不忘。」,「世間虛妄樂」,「南無阿彌陀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鏡花水月」,真的越看越好看。

書的封面即印上華嚴經偈
「分別觀內身,此中誰是我?若能如是解,彼達我有無。
此身假安立,住處無方所,諦了是身者,於中無所著。」

弘一大師畢生努力於戒律,和念佛法門,推崇當時淨土宗大師印光法師,晚年曾說,我教你們了脫生死的秘訣,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本傳平凡無奇,卻帶給我一種平靜,像誠品創辦人吳清友所說:「三十年來,不同的生命階段屢次的閱讀,我一再看見自己許多的愚鈍與無明,但我深信他是一本生命之書!我,一個凡夫,既看不破,也放不下,存在與生命可能只是「迷」,而弘一大師既淒美又悲壯,了生死,出三界,我只能在內心中供俸、景仰,他珍藏著我生命中理想的境界。」
 

tommy548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被討厭的勇氣》20200620

初在書局看到這獨特的書名很驚訝,尤其這段「有人討厭你,正是你行使自由、依照自己的生活方針過日子的標記。」真是振奮人心,有種奇妙的解放感。

之前老高講心理學大師榮格的「共時性(synchronicity)」非常精采,但講阿德勒,總覺得少了一點不過癮,想起當初剛看完本書的興奮感。

阿德勒說:所有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一旦踏出與人建立關係的那一步,難免就會受大大小小的傷,甚至也會傷害到人。要去除所有煩惱除非獨自一人存活在宇宙中,不過那是不可能的。
想從人際關係的煩惱解脫,要先認清這是誰的課題,貢獻自己所能,卻不期待他人讚美,就會擁有真實的價值感和歸屬感。


佛說:所有煩惱都來自於虛構的「我」,有了我的概念,才又分出我和他,也是人際關係!
想要滅除煩惱,要持續各種布施漸成為習慣,不執著自我有沒有回報,最終達到金剛經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阿德勒原來你講的是佛法阿!

接下來用對話式寫心得重點,藉此討論我覺得阿德勒跟佛所說的相似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利用三名人物對話,「阿德」是阿德勒的學者,「悟空」代表佛弟子,「小凡」代表想踢館的初學哲學的凡人。

有天阿德聽悟空已經取經回來,便去水濂洞找悟空泡茶聊天,
阿德:悟空好久不見,頭上的金箍圈拿掉啦!
悟空:對阿,當我取經回來,觀世音菩薩說我能自己取下金箍圈了,菩薩沒提的話早忘了這事。
阿德:快說說這次取經從你師父唐三藏那邊學到了什麼?
悟空:天堂地獄惟心造,因果報應真實不虛,一切因緣所生隨時變化,心經般若智慧最高!
阿德:請說人話好嗎?我怎麼都聽不懂。
悟空:我悟到空性了。

當阿德想繼續追問時,水濂洞口來了一位書生小凡,
小凡門口大喊:阿德~我想找你討教討教,如果讓我不滿意我就要發飆了。
此時悟空覺得有趣,怎來了一位白目,於是派了徒孫到門口迎接進來一起喝茶。

阿德:請問你是誰啊?

小凡:別管我是誰?叫我凡公子,我是來教你收回你那顛倒是非的理論,「目的論」、「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自由就是有被討厭的勇氣」,這些都只是為了博取別人注意的謬論。

悟空:阿德看來你有粉絲喔,嫌貨才是買貨人喔!

阿德:正好我也是想來跟悟空討論我的學說,凡公子你也不妨一起聽聽。

小凡:好的,你們要講到我滿意,不然我可要發飆了。

此時阿德看看悟空,心想年輕人終究是年輕人,在曾大鬧天宮的悟空面前,誰都沒資格說自己發過飆。有他心通的悟空讀到阿德心思,慚愧的唸了一聲阿彌陀佛!

阿德:那麼我來起個頭,首先「目的論」是說,人是隨時可以改變的,每個人的現況並不是像佛洛伊德所說,因為過去經歷過什麼所造成的,反而是自己的思想和行為的傾向,由自己決定成為現在這個樣子。

小凡:這一聽就是騙人的,很多事都是自己不能控制的,像我朋友因為公司倒閉失業,所以很難過的現在都約不出來,也不敢主動跟別人聯絡,難道是他自己決定變這樣子嗎?

阿德:是的。他的「目的」是為了躲起來,所以製造了難過恐懼的心理狀態。

小凡:你這樣講是沒辦法讓人信服的,根本是顛倒因果嘛!我朋友明明想想恢復開心自信的樣子。

阿德:躲起來對你朋友來說是有用的,可以暫時避免自卑的感覺。所以腦中便尋找理由,是因為失業,是因為心情差。

小凡:我要發飆囉,這根本是強詞奪理,先射箭再畫靶。你的目的論到底有什麼幫助。

阿德正要回應時,悟空突然說了一段故事,

悟空:我想到去西方取經時,師弟八戒突然腳上中了一箭。痛得在地上哇哇叫,我和悟淨急跑過去看這箭是什麼材質做的,是否有毒,並猜測由什麼地方射過來的,可能哪方妖怪所為,在還沒想出個結論時,師父突然大喊,快拔出箭來塗藥止血,你們討論這些對他的痛苦有什麼幫助嗎?

阿德:對對對,我這個理論就是幫人拔出箭止血塗藥的。

小凡:你們再講什麼,我朋友的例子,跟中箭拔箭的有什麼關係。

阿德:大有關係,如果你能了解,任何現況都是你所選擇的「目的」,那麼你便擁有「掌控權」。
否則因為過去怎麼樣,所以現在就這樣,因為你無法改變過去,所以成了什麼也改變不了的命定論。就像認為因為過去失業所以現在失意退縮,那就無法跳脫迴圈。

如果是「目的論」,改想自己選擇躲起來的行為,雖然暫時能麻痺自卑感,但長久還是不能滿意,所以要誇出一步,改選擇「目的」是多去接觸世界,幫助他人,重新對失業定義解讀為提升自我的刺激,那麼便會帶來自信和快樂。

小凡:怎麼看都是自欺欺人,自我催眠啊。

阿德:我們的確活在主觀的世界啊!自己怎麼想怎麼相信,便決定這世界是什麼樣子。一件事各有好壞的面向,我們有權力選擇有利的方面去相信和解讀阿!

悟空歡喜的說:阿德講的是佛法啊!你只能主觀藉由眼耳鼻舌身意,去感受外界的色身香味觸法啊!所謂五蘊皆空,即色、受、想、行、識都會隨著時間、空間而變化。想要去除煩惱你需要一路從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修行到佛眼時,就能完完全全看清事實真相,回到「本來面目」。

小凡和阿德同時說:你可以說我們聽得懂的語言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凡:照阿德你的說法,我那失業的朋友是為了不想出門,所以才製造不安的情緒囉?情緒明明是很真實的,怎麼可能捏造,像我上次去廟中參拜,剛買的蠟燭竟有燒過的痕跡,拿回去換時店鋪拒絕並說是我點過又來換的,我當場的暴怒大聲說不然來調監視器阿!那可是真實的氣憤,根本捏造不來。

阿德:你生氣「目的」是為了讓對方立即屈服,知道錯了,其實有很多其他方法可以達到目的,只是你的思想和行為傾向用發怒來解決問題。你可以大器的再買一支新的蠟燭,當場把用過的蠟燭還他,說不想跟他們爭辯,不信的話去調閱監視器。因為你的課題是做你能做的,對方信不信是他的「課題」。

小凡:這樣做也蠻瀟灑的,但還是沒解釋我的發怒明明是那麼真實,你卻說是假的捏造的。

阿德:我舉個例子,有次跟某公司董事長在辦公室聊天,當總經理進來報告最近一個損失,董事長開始不斷的怒罵,中途董事長的小孫女打來問今天要不要去她的生日派對,接起電話的他瞬間露出微笑,口氣溫柔,滿口答應的說一定到,掛上電話後又開始飆罵下屬。所以憤怒是可以收放自如的「工具」阿。

悟空: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貪,看到喜歡的就想要,不管是不是該要的;瞋,要不到就會發怒怨恨,不管是不是能要;癡,然後不擇手段偷搶拐騙,不知種惡因得惡果的可怕。阿德講的是佛法阿!憤怒是沒有自性的,依因緣條件所生的,依附在人事時地物、感官、感受、想法等......。當對象、時間、空間、生理、心理的條件變化,憤怒也會隨之消失。當憤怒升起時,只管關注在憤怒的感受上和本質上,不管他人,不管自己,不管事件,你會發現這怒火便無從生起。

阿德:所以是先有想要壓制獲勝等「目的」,其憤怒才會依附隨之而生。

小凡:老子發飆就發飆 ,哪來這麼多廢話。

阿德:你就是不想聽別人解釋,想快速證明自己完全是對的「目的」,所以一直習慣利用發飆這個「工具」。

悟空: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阿。多念觀世音菩薩,多念阿彌陀佛,念心經,都能讓你得到自在的智慧啊!

阿德:所以目的論能夠帶來,該做什麼就做什麼,不被情緒和過去所困擾,一切都是你來決定,你來負責,跟他人無關。所謂藉口就是為本來應該做的事就在眼前,卻拼命為自己找一堆不去做的理由,這樣反而為人生帶來太多困擾。所以我主張「目的論」,人生是單純的,決定你的人生是當下的自己。

小凡:雖然目的論聽起來很吸引人,但我不會善罷甘休的。那麼你還說「所有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這種一聽就知道是錯的話,我有各種煩惱,自卑於長相,身高,家境貧困,教育,和疾病,連天生的個性氣質就比較悲觀,這些都不是人際關係的煩惱阿!

悟空:以人生八苦(煩惱)來說,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五蘊炙盛,大多是人際關係的煩惱,但也不是全部,阿德你可是要解釋清楚啊!

阿德:凡公子你是不是討厭自己?

小凡:跟你無關!(小凡剛剛後悔坦承自己的困擾)

阿德:看來是因為你自己下定決心討厭自己,所以才找這麼多缺點說服自己。

小凡:我為什麼要討厭自己,這對我有什麼好處?

阿德:好處不一定有,但一定是有用處。依我來看你一定沒有真心的朋友,也不敢主動交朋友。

小凡:你怎麼知道!(此時小凡又對自己的誠實感到驚訝)

阿德:因為你剛剛講的那些煩惱,聽起來你的「目的」就是不想要在人際關係中受傷,因為你已經先找到自己的缺點,自己都討厭自己了,所以別人也討厭你也是理所當然的。那麼你所有的煩惱均來自人際關係阿。

小凡:沒錯,就算你說對了,我不想在人際關係中受傷,被別人拒絕,甚至否定自己的存在。

阿德:願意承認是很勇敢的,但要知道一旦踏出與人建立關係的那一步,難免就會受大大小小的傷,甚至也會傷害到人。要去除所有煩惱除非獨自一人存活在宇宙中,不過那是不可能的。

悟空:金剛經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就是斷滅煩惱的方法,當你一個人存活在宇宙中,便不需要什麼語言,原理道理常識了,甚至連我的概念都沒有,佛說所有煩惱都來自於虛構的我的這個概念,然後分出我和他,便是人際關係!阿德原來你講的是佛法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德:小凡聽你的煩惱來自於自卑,那你知道什麼是自卑感嗎?

小凡:我當然知道,每次見到更優秀的人就會覺得自己在幹什麼阿,有時連朋友的成就明明知道要歡喜祝福,但也會忌妒和焦躁。

阿德:在德文中自卑感「Minderwertigkeitsgefühl」,這個詞是由「價值(Wert)」「較少(minder)」「感覺(gefühl)」所組成的。也就是說自卑感這個詞跟我的自我價值判斷有關。

小凡:聽起來像廢話,認定自己沒價值當然是自卑。

阿德:重點在於,這個價值認定還是主觀認定的,例如:沒達平均身高的我,曾經覺得是個缺點,直到有次向人訴說,他人卻覺得這樣的我讓人放鬆,因此身高不再困擾我。而錢幣的價值是由社會共識所產生,當漂流到孤島時,這錢幣變成紙張生火取暖的功用。

小凡:雖然你說是主觀賦予價值,上面例子還是因為他人的評價影響你的關係。

阿德:因此我說「所有煩惱皆來自於人際關係」。接下來我想談談「自卑感」和「自卑情結」和「優越情結」到「炫耀不幸」。

小凡:我來是來跟你辯論的,不是來上課的,請你長話短說,我有點累了。

悟空:看來小凡您平時缺乏運動,又心浮氣躁,全身緊繃,所以常常感到疲累,教你口訣,「身在哪裡,心在哪裡,清楚放鬆,全身放鬆」,時時注意呼吸,觀察呼吸,體驗呼吸,享受呼吸,包你神清氣爽。

悟空的話像催眠一般,聽完之後清清涼涼的,三人便靜靜的感受呼吸,邊品嘗上等鐵觀音茗茶,過了一刻後阿德開口。

阿德:專注放鬆的感覺真棒,難道這是禪!

小凡:是舒服沒錯,但阿德你剛還沒說完呢!

阿德:所謂「自卑感」每個人都有,這是讓人因此努力用功,促成人們成長的發條;而「自卑情結」是為不敢向前邁進的藉口,就像我如果有辦法讀書,現在早就飛黃騰達了;「優越情結」則是喜歡提到當年勇,或認識大人物來炫耀,而更扭曲的情況是「炫耀不幸」,常聽到的是「不用安慰我了,因為你們根本無法了解我的痛苦」,讓自己成為一個特別的存在,只要把不幸和脆弱當作支配別人的武器,那你便永遠需要這個「不幸」。

小凡:你是故意在數落我嗎?

阿德:這都是因為我們想贏過他人所造成的困擾,但「人生並不是與他人的競賽」。

悟空:不跟他人比,不跟自己比,只努力於現在。

小凡:說的容易,現在跟我講這麼多,難道不是想贏過我,證明你的學說是對的是更優秀的。

阿德和悟空同時說:不是的,因為我把你當人看阿~把你當成夥伴阿~

小凡:什麼是夥伴!不把我當人看,不然把我當什麼看~少瞧不起人了。

阿德:只要有競爭的心態,漸漸地便把所有人甚至全世界當成敵人來看,你就無法在人際關係中安心,你之前說無法誠心喜悅的為他人成就祝福,是因為在競爭的思維中,別人的幸福,就像似「自己的挫敗」。所以我們不和人競爭,只要跨步向前就行了,那就是價值所在。

一旦脫離競爭模式,就沒有勝過別人的必要,可以從「可能會輸」的不安中解脫,打從心底祝福他人,甚至為他人的幸福提出積極貢獻,當對方陷入困境時,總是想伸出援手去幫忙的對象,對你而言那個人就是「夥伴」。

小凡:要說很容易,有誰能做到,你們是真心把我當夥伴嗎?還是只是覺得我很愚痴陷入困境。

悟空:阿德講的是佛法阿!普賢菩薩曾說過「隨喜功德」,就是說見到他人做好事和福報生起像親自去做的和感同身受地讚嘆和高興。

而修行就是拉近知道與做到的距離,懺悔認錯改過,前進一步就有一步的成功。
藉由觀念的學習和方法的練習,可以先一門深入,修行布施,先對親近喜愛的人付出自己智慧、體力和資源來時時幫助他們得到平安健康快樂。我師父曾說,我到任何地方,見到任何人首先考慮到的是,我能夠使他得到什麼利益,我能夠使他有點什麼希望,他需要的是什麼。這樣久了就能改變你的習氣,也就是之前阿德所說的生活型態-思想和行為的傾向。

要根本解脫煩惱還是都要依照「心經」所說般若智慧來修行,修行方法除了布施、般若還有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讓我來一一解釋......。

悟空正要繼續講下去時,小凡突然打斷,

小凡:今天我主要是找阿德踢館的,我還有很多問題呢?我想知道阿德怎麼自圓其說做到他所說的減少人際關係的煩惱,由競爭關係轉換成夥伴關係和人人隨時都可以得到幸福。

阿德:可惜~我正聽得津津有味!看來至少你開始認同人是可以改變的「目的論」,和你的煩惱是來自於人際關係了吧!

小凡:別隨便幫別人下結論。如果有人樣樣都比周圍的人強,那就沒有需要將競爭關係換成夥伴關係了吧,平常就能獲得成就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德:世上沒有絕對的強者,而且想要比較贏過他人,仍是陷在自卑感和優越情結,而落敗的時候有時還會產生復仇的心理。以親子關係來說,父母算是絕對的強者,當總以壓迫控制小孩,可能子女會有復仇的心理,常見的就是自我傷害。

悟空:當初我因為長的猴樣,想證明能贏過人,有人說神仙最強,尋求仙道,當學得七十二變,取得海龍王的定海神針金箍棒,還有坐駕觔斗雲,覺得不可一世,當強取仙位弼馬溫後,結果被笑是管馬的小仙,自卑心不想被別人看不起,再大鬧天宮吃了王母娘娘的仙桃,又吃了太上老君的仙丹,功力大增,想直取玉帝位子,那時我手起刀落的一路從南天門砍到北天門,人擋殺人,仙擋殺仙,佛擋就逃不出佛的五指山了,一山還有一山高,打打殺殺逞兇鬥狠是不歸路阿。

小凡:你是在說神話故事嗎?要不要寫成小說。

此時阿德和悟空一聽小凡此言,這人是真的白目!阿德更是心驚,還不知悟空心性已經改了多少,為了小凡的生命安全,趕緊打圓場。

阿德:天庭的事,無知的凡人哪能知道。小凡~人際關係既然不能避免,就產生了人生的任務,就是工作的任務,交友的任務,愛的任務,需要勇氣自己主動向前。

小凡:看來你變不出新把戲了,工作交友和愛也太一般了,這些真的是人生的意義嗎!我們應該努力成為特別的存在吧,幸福沒這麼容易得到吧!

小凡開始不耐煩了,總覺得阿德根本是詐騙分子,說什麼人生任務,說什麼每個人都需要勇氣,唱得比說的好聽。肚子好餓阿,媽的~我要發飆啦。不知哪時消失的悟空,突然出現還擺了一桌豐富的菜餚熱湯。

悟空:剛剛我去吩咐我的猴孫去準備宴客,快來享用阿!

阿德:我剛好也餓了,小凡我們先吃飯吧~

小凡覺得這頓飯好及時,頓時惱火消散,心生歡喜感謝。小凡正要道謝時,悟空便先微笑的向小凡說:飢來吃飯睏來眠,天經地義,我們好好的吃飯就吃飯吧!飯後請到前方臥舖睡一會。悟空的話誠懇溫暖,在靜默的狀況下三人吃完飯後小睡一刻。

阿德:不想其他,吃飯就吃飯,睡覺就睡覺,真舒服。小凡我們繼續吧!

小凡:來吧!你前面東扯西說了一堆,還不如這一頓飯讓人爽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德:看來你已經準備好了,我就直球對決了。你說人應追求特別的存在,那就會剩兩條路,不是「特別好」就是「特別差」,其目的就是為了得到他人的關注,以學生來說不管讀書或運動想要成為頂尖,除了天分還需要大量的努力,而轉變為特別差的「問題兒童」,就像想跳過原本健全的努力方式,依然想尋求別人的關注,也稱為「簡便的追求卓越」。

小凡:難道就像個平凡人庸庸碌碌,沒沒無聞過一輩子。

阿德:我們要有甘於平凡的「勇氣」。其實每個人都是平凡人,雖然不同卻是平等的。

小凡:那口口聲聲說的勇氣,說的幸福從何而來,有邏輯的一口氣說完吧!

阿德:要得到勇氣和幸福,首先我們做任何事的引導之星就是「貢獻他人」。要從人際關係得到幸福的入口是「課題分離」,終點是「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從「接納自我」、「信任他人」、「貢獻他人」來互相建構完整。

小凡:一堆你自創的詞彙「課題分離」、「社會意識」,「貢獻他人」、「接納自我」、「信任他人」、「共同體」,解釋舉例子好嗎?不然就像一堆廢話,自爽說這樣就得到幸福了。


阿德:「課題分離」目的簡化錯綜複雜的羈絆,建立「橫向關係」,才能得到自由。如果這件事最終結果是由你承擔,那就是你的課題,就要負起自己的責任來決定判斷,我們不干涉別人,也不該讓別人干涉,因為干涉只是滿足控制欲。建立「橫向關係」,明白我們雖然不同卻是「平等的」,不需要尋求他人認同,不評價他人也不稱讚他人,因為稱讚是有能力給無能力者的表現,是上對下的關係,改以鼓勵的方式,如坦承的感謝、敬意和喜悅,對方就會對自己的貢獻產生信心和勇氣。

「社會意識」即是人人都是「夥伴」,擁有歸屬感,「主觀認為」我的存在和行動對「共同體」有幫助有用處,就能真正感受到自己的價值,便會得到勇氣和幸福。

「共同體」有我和你就是一種共同體,家庭、校園、公司、社會、國家、地球、宇宙、過去、未來、有生命的、無生命的,都是共同體,把共同體想成「無限大」就好了,但在這共同體中你不是中心,你只是其中不可分割的一份子。

「接納自我」誠實面對自己的能力和現況,做能做的事,如同神學家尼布爾寧靜禱文,祈求上天賜與我平靜的心,接受不可改變的事;給我勇氣,改變可以改變的事,並賜與我分辨兩者的智慧。

悟空:就像這段話,遭遇任何事,莫撓歡喜心;憂惱不濟事,反失諸善行。若事尚可為,云何不歡喜,若已不濟事,憂惱有何益?

阿德:謝謝剛剛悟空的開示。

「信任他人」與人交往就要無條件的信任,才能創造深刻的情感帶來巨大的喜悅,如果不斷遭受背叛受傷,果斷的切除這人際關係也是可以的,但帶著懷疑絕對會破壞關係。

「貢獻他人」就是從自我中心的想這個人可以給我什麼好處,他怎麼看待我的,轉變成我可以給什麼,他需要什麼,從接收什麼轉換成付出什麼,這可是獲得幸福的關鍵。

悟空:行善的人快樂,布施的人有福,利人便是利己。讓我想起師父所說,如何成佛道?菩提心為先,何謂菩提心?利他為第一,為利眾生故,不畏諸苦難,若眾生離苦,自苦即安樂。

小凡:加上悟空所說,真的是滿滿的宗教味啊~這些一堆違背常識和人性的說法,誰不希望被稱讚被認同,誰可以無條件信任他人,誰可以不想從他人身上獲得好處,誰可以輕易把珍視的東西給出去,對自己做不到的事誰不會感到氣餒。你說對「共同體」付出即能感受到價值,請問只能躺病床完全靠別人生活起居的人,怎麼擁有共同體,怎麼付出,怎麼體驗價值。

阿德:「存在」本身就很有價值了,試想你心愛的寵物如果遭遇意外,你會想只要活著就好,更何況是你所愛的人。再細細思考我們彼此是如此的緊密生活著,你出去買杯拿鐵,店員、貨運司機、食品原料供應商、包材供應商、咖啡農、酪農,都是「共同體」。
你說的宗教味,哲學是經過邏輯思維辯證的,更是科學的基礎,經過觀察假設實驗驗證,就像地心引力就是我們的信仰,現在你照著做做看,就能知道結果了。

悟空:修行佛法也是由「聞、思、修、證」四個層次,從聽聞觀念,再思維這樣講對嗎?,修習遇到情況時拿出來用,最後驗證真實體驗到所言不假。

小凡:這樣做真的能得到的幸福,這就是人生意義嗎?

阿德:我認為並人生無意義,尤其對那些因天災戰亂死亡的可憐人們,人生總是會遭遇困難,應想今後可以做些什麼,自己為其人生添加意義。

悟空:師父曾說我們人是來受報,還願和許願的。人生的意義是服務,人生的價值是奉獻。

阿德:人生就是一連串的剎那,為此時此刻打上聚光燈吧!別再懊悔過去和憂慮未來了。

小凡:謝謝您們,我如果能早一點知道或許不會像現在這樣了。

阿德:不用後悔沒早點知道,也因為你開始有「被討厭的勇氣」來找我討教,也因為只有「現在的你」才能有共鳴。

悟空:遇到困難可以口念心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菩薩可是發願要讓眾生免於災難恐懼的,誠心誠意必能脫困。取經路上遇到過不去的大劫難,最後都是依靠「觀世音菩薩」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大神威力平安度過的。

因已來到深夜,悟空請觔斗雲送小凡回家,當小凡還沒從驚嚇中恢復已安然到家,心想真的遇到神仙了,在家門口合掌誠心向天禮拜。

阿德:希望小凡以後可以不要再這麼煩了,悟空~快跟我說說你說悟到空性到底是什麼?

悟空微笑點點頭的說:夜深了,你先在我這安住一晚,明早我們再談得痛快。


 

tommy548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文寫作聖經-The Elements of Style》20200601

本書是小說家-史蒂芬.金所極力推薦的英語寫作經典,也是美國哈佛、耶魯大學推薦用書,簡潔實用。

以下為書中例句擷取,

「Example Rober Louis Stevenson, Walking Tour〈徒步旅行〉」

1.主題句。Topic sentence 
若要好好享受徒步旅行,你應該自己一個人去。
Now, to be properly enjoyed, a walking tour should be gone upon alone.

2.用否定相反做法來說明主旨。The meaning made clearer by denial of the contrary 
如果是一群人去,或就算只有兩個人,也只會是趟有名無實的徒步旅行;比起徒步旅行,這更像是去野餐。
If you go in a company, or even in pairs, it is no longer a walking tour in anything but name; it is something else and more in the nature of a picnic.

3.以簡短的方式重述主題句,並提出三個原因支持;其中,第三個原因(「你必須擁有自己的步調」)是用反駁與主題句相反的事實的方式,來闡明意見。The topic sentence repeated, in abridged form, and supported by three reasons; the meaning of the third("you must have your own pace") made clearer by denying the contrary.
徒步旅行應該自己一個人去,因為自由是其中的精髓;因為如此一來,你便能隨時走走停停,或隨興改變路徑;因為你必須擁有自己的步調,而不是在一位快走冠軍旁小跑步,或因為一位女孩而停駐許久。
A walking tour should be gone upon alone, because freedom is the essence; because you should be able to stop and go on, and follow this way or that, as the freak takes you; and because you must have your own pace, and neither trot alongside a champion walker, nor mince in time with a girl.

4.用兩種方式敘述第四的原因。A fourth reason, stated in two forms.
你也應該敞開心胸接受任何映入眼簾的印象,並讓所見之物為你的想法增色。
And you must be open to all impressions and let your thoughts take colour from what you see.

5.用另一種方式敘述同一個原因。The same reason, stated in still another form.
你應該像把笛子,不管什麼風吹來,都能奏出美妙音樂。 

You should be as apipe for any wind to play upon.

6.引述英國散文家Hazlitt的話說明同一原因。The same reason as stated by Hazlitt.

海茲利特說:「我看不出邊散步邊講話的好處。當我走在鄉間時,我只想像植物般悠然生長。」這段話說得實在中肯。

〝I cannot see the wit,〞says Hazlitt, 〝of walking and talking at the same time. When I am in the country, I wish to vegetate like the country,〞which is the gist of all that can be said upon the matter.

7.將Hazlitt的話換句話說。Repetition, in paraphrase, of the quotation from Hazlitt.

你身邊不應該有喋喋不休的人聲,破壞早晨冥想般的寧靜。
There should be no cackle of voices at your elbow, to jar on the meditative silence of the morning.

8.以豐富、生動的用詞再次重複第四個原因,形成強而有力的結論。Final statement of the fourth reason, in language amplified and heightened to form a strong conclusion.
而且當一個人用理性思考時,他便無法美好地沉醉在自然之中,這種沉醉來自空氣中的律動,源於大腦的微醺與慵懶,並在一種難以名狀的平靜之中落幕。
And so long as a man is reasoning he cannot surrender himself to that fine intoxication that comes of much motion in the open air, that begine in a sort of dazzle and sluggishness of the brain, and ends in a peace that passes comprehension.

「多使用主動語態使文章更有力」
例如:
(×)It was not long before he was very sorry that he had said what he had
(○)He soon repented his word.
他隨即對自己說的話感到懊悔。

「盡量使用肯定句」
(×)He was not very often on time.
(○)He usually came late.
他常常遲到。

「將否定句和肯定句並置(對比修辭)通常強而有力」
Not charity, but simple justice.
這並不是救濟,而只是正義。

「選用精準、明確、具體,而非概括、模糊、抽象的詞語」
(×)A period of unfavorable weather set in.來了段愁眉不展的天氣。
(○)It rained every day for a week.雨下一個禮拜了都沒停。

(×)In proportion as the manners, customs, and amusements of a nation are cruel and barbarous, the regulations of their penal code will be severe.若一個國家的禮儀、習俗和娛樂殘忍又野蠻,其刑罰想必也會相當嚴苛。
(○)In proportion as men delight in battles, bull-fights, and combats of gladiators, will they punish by hanging, burning, and the rack.如果人們能在戰爭、鬥牛和和角鬥士決鬥中得到快樂,他們會以絞刑、火刑或肢刑來處罰他人。

「刪除贅字Omit needless words.」
(×)the reason why is that
(○)because


 

tommy548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子彈思考整理術》20200525

這作者教我們回顧待辦清單,藉由反省自問「為什麼做這件事」,來去除不重要且非必需的雜事,專注於你想做能做的事,像子彈般瞄準真正目標,變得更有活力和自在。

書中有禪的觀念和方法,萬事隨時都在變化,我們只能努力於可以掌控的因素,主要就是我們的心的反應,書寫子彈筆記本就是藉由,觀察記錄自己的日常和心思的變化,將環境刺激的被動反應,漸漸的覺察清楚有意識地去做事。

除了技術上如何製作使用筆記本,也提出許多讓心理健康的方法,例如感恩惜福,享受已經有的資源,再利用已有的創造更多價值和親友分享。


「以下重點節錄」

一、如何製作使用筆記本方法

1.設定索引
2.設定未來誌
3.設定月誌
4.設定日誌,不用列在索引中。
. 任務
×  已完成任務
>轉移於月誌
<轉於於未來誌
。發生事件
–  紀錄
—不重要的整行畫線刪除
+另寫長篇日記
!靈感
*重要
5.專案群組頁,如感謝頁、度假、目標......。

二、使用筆記本時的觀念

1.刪減雜事,自問這件事如果都不去做會怎麼樣嗎?
2.控制你能改變的,把目標在「空間上」當成蛋糕切成小塊吃掉,在「時間上」依序小步驟執行。
3.做你真的想做的事,而不是別人覺得要做的事
4.自問WHY,為什麼做這件事,連續問五次為什麼,常能找到核心問題和原因。
5.心靈盤點列出
(1)你正在做的事
(2)你想要做的事
(3)你應該做的事

6.「PDCA」,PLAN計畫,DO行動,CHECK(分析結果,總結學到的教訓),ACT(再啟動新循環)。

7.If sometihing happen,see OK ,what you can do Now, focus the thing you can change,you can control, and Let it go what you can't do, can't change, can't control.

8.請賜與我平靜,能接受我無法改變的事;請賜與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事;請賜與我智慧,分辨兩者的差異。Reinhold Niebuhr

9.明天我可以做那些小事,讓我的生活好過一點?例如連絡一個朋友,清理一格抽屜,走條沒走過的街。
10.謹記自己終將一死,才不會忘記要好好善用活著的時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總結,
所謂管理首先就是觀察紀錄,然後思考反省哪邊做對可以繼續,哪邊做錯應該改進,那些事應該做的還沒做,可應用在商業世界,在自心的修持應是如此,自問今天生起了什麼不應該的煩惱,今天生起了什麼善心。

作者紀錄的方式是用筆記本,大修行者則是念念察覺,身在哪裡,心在哪裡。並隨自身的能力,一點點的改善,一步步的成功。

遭遇任何事,莫撓歡喜心;憂惱不濟事,反失諸善行。
若事尚可為,云何不歡喜,若已不濟事,憂惱有何益?

不跟別人比,不跟自己比,只努力於現在,準備於未來。
「最終,重要的不是你的人生活了多少歲月,而是你如何度過這些歲月。」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

tommy548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別想收買我的愛-CAN'T BUY MY LOVE》20200520

這本書可以讓你看破廣告謊言,奪回自己作主的能力,重回自由人生。

作者警告我們活在商品廣告宣傳所創造的文化中,為了讓我們買夠多,廣告開始利用人的貪心、易怒、妄想不勞而獲、立即達成的弱點和對自由安全快樂的渴望,灌輸有毒的價值觀,導致上癮和更疏離人群以及損害身體和心智的健康,卻無法逃離控制越陷越深。

廣告巧妙的設下陷阱讓你以為這選擇是出自你的理智,其實背後使用了大量的心理控制。

作者說:我13歲開始抽菸,我的朋友娣娣抽菸,我覺得它看起來很酷、很成熟,而我孤單、沮喪。我也以為吸菸有助於改變我的形象。我在校的成績全都拿A,同學們認為我是一個假正經的人。我希望它們認為我是一個性格狂野與叛逆的人,絕非如外表那般循規蹈矩。我接受了一般吸菸女孩子狂野而性感的「文化訊息」,我希望自己就是那個樣子。

以上看出反省是逃出陷阱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下節錄書中段落:

靈魂垃圾食物已讓我們飢渴,空虛與營養不良。
變成我需要一種可立即滿足我需要的信仰,薩克斯有房屋貸款,有家庭,還有極端吃重的工作。他不要那種以不合理道德要求來擾亂他生活的宗教。瑪蒙因為你值得享受人生,毫無罪惡的享受人生。

廣告創造出一種以冷嘲熱諷、不滿和渴望為主體的世界觀。廣告商並不邪惡。他們無非是想促銷產品罷了,但結果,通常是無意造成,卻重創個人、文化與整個地球。綜觀二十世紀上半,從未有任何宣傳戰的強度足以和廣告匹敵。廣告界所投入的創意、努力與金錢,遠甚於任何意圖改變社會意識的運動。廣告商所闡訴的故事就是快樂、找到滿足的方法—以及通往政治自由的途徑,但一切都是以物質消費為基礎。如今全球的社會改革主要動力便是「幸福來自於市場」的信念。

當我們生活上要做出正確選擇時,從大眾媒體獲知必要資訊,許多都已經遭到贊助企業的扭曲或刪除。廣告在我們的生活中已經漸漸地無所不在,廣告所銷售的已超過產品的範圍。當我們說自己不會受到廣告影響時,我們其實是在自欺欺人。我們只是拼命想淡化與忽略這個問題的嚴重性。

我們每天都被幾百、幾千則的訊息所圍繞,這些訊息將大家內心深處的情感連結到產品上、將人類物化,輕視我們所衷心期盼的時光與人際關係。各種動人心弦的情緒都只是為了向我們兜售東西。我們保護孩子的願望被用來促銷昂貴的豪華轎車;長久的婚姻只是提供鑽石項鍊的場合;父親與感情不睦的女兒的團聚被拿來當成戲劇主題,只為賣給我們一套電話系統。世間萬物—自然、動物、人類—只不過是被消費或賣給我們東西罷了。

(違禁品,會傷害健康的產品變成一種叛逆,凸顯自我風格,有自主的恐怖錯覺,對會縮短你生命的產品上癮,這真的是一件很淒慘的事,菸、酒、毒品、糖就是讓人價值觀如此錯亂的產品。)

酗酒當然不是唯一的上癮行為。數以百萬計的人得了包括尼古丁在內的藥物癮,對暴飲暴食、對賭博、對性與其他的活動上癮,大多數的上癮者都有多重上癮。許多人認為上癮是美國社會的首要問題。正如我先前所一再重複的,廣告不會造成人的上癮。但他確實創造出自欺欺人氣氛,並使大家相信這世上有捷徑、能立即滿足、有夢境、能逃離痛苦與單調。

自欺欺人蒙蔽我們看清上癮的矛盾之處,廣告經常支持著這種自欺欺人的論調。從酒的例子中,我們喝酒是想要表現出自己很優雅、成熟,最後卻變成昏昏沉沉、嘔吐、嘶吼。我們喝酒是為了感受自己的勇氣,卻被恐懼和迫近的抑鬱壓垮。我們喝酒是為了擁有美好的性愛生活,酒精卻使得大多數人有性功能障礙。

廣告中的性是一種永遠有欲望和興奮的狀態,不在乎親密、忠誠和承諾。這不僅讓親密關係無法產生,更腐蝕真正的慾望。因為內心的死寂與空虛,使人無止境地去追求激情,這一切註定會失敗,猶如任何上癮的結局。激情終究會枯萎,人終究再感到孤單與一無所有。

這是我們應該反擊,抵抗被企業點名,重新用自己的名詞來定義自由、解放與叛逆的時刻了。我們可以逆轉這些廣告訊息。唯有當我們不再上癮、當我們真正做自己,當我們身心健康,當我們情慾自主(意味著會愛護與珍惜自己與別人不完美的身材)時,我們才算擁有真正的自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後結論,親密誠實的關係是保護孩童、保護脆弱人們受有毒文化和產品侵害的方法。減少收看廣告的機會,從事看書、踏青、運動和幫助他人的活動。我們需要一個不受企業和政府影響的公共媒體。我們需要一個不受企業控制的政治人物。社會案件的發生,如酒駕、虐童、兇殺......,除了個人責任,社會文化思想、結構、支援系統,是否能帶來公平健康平安,都是國家人民要團結去監督和改正的責任。

tommy548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