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玩到掛」20230630
這部2007年的電影,已經過了16年,現在可以看見主角更深刻的情緒,黑手主角一輩子為家人生計努力工作,無法追尋當歷史教授的夢想,而在人生最後三個月,面對老婆質問為何不再為家人繼續和病戰鬥,他回說:這輩子窩在車廠養活一家人,沒讓任何人餓著,這還不夠嗎?這是死前疑惑是否成為理想的自己,這樣的人生值得嗎?所帶來的痛苦。
埃及的天堂之問,你有找到生命中的喜悅嗎?你有為他人帶來喜悅嗎?黑手主角遇到貌似靈魂伴侶投其所好的誘惑,才發現終其一生付出的愛,擁有了最珍貴可愛的家人。(愛別離苦啊。)
而白富商,以為自己白手起家發財不是等閒之輩,但最終也是需要愛和關懷,除了金錢上無慮,更需要精神上、時間的陪伴照顧。(外財布施,內財也要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
電影中白富商得知自己僅剩不到一年的生命時,專屬私人醫生問還需要什麼嗎?反常的一念「無私的善」生起,叫醫生幫查隔壁床黑手主角的醫療狀況,因為常連絡不上醫生,甚至影片中醫生都沒出現過,因而開啟兩人生命結束前一起經歷的美好回憶和心靈療癒。(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樂)
藉著影片直視死亡,回想自己生命過程中那些想達成的願望,小學四年級夢想成為班上最強的躲避球手,那麼男同學會崇拜我,女同學會喜歡我,「想被喜愛的心」,隨著時光不斷的替換並累加,成為夢想擁有最帥氣的交通工具,富有的企業家,美滿的家庭,好看的外型。那些「求不得苦」如影隨形,伴隨著對生命的疑惑和嫉妒心,為什麼我想要的得不到的,憑什麼他人可以輕易擁有,偶爾發現自己擁有的是別人想要卻得不到的,卻覺得那是他的事與我無關。
一直很喜歡聖嚴法師在電視新聞廣告的形象,2009年得知師父圓寂時,難過惋惜台灣失去一位非常好的人,雖然常看心靈成長的書想化解煩惱或者學成功捷徑,那些似是而非的觀念和方法卻更加重了貪瞋癡慢疑,煩惱更多。一直不知道師父有許多著作,也無緣親近法鼓山,在生起對於今生煩惱痛苦之多的慚愧、懺悔心且在業障沒那麼重時,善緣成熟在2018年才得見聖嚴法師「人行道」書中闡述的「因果因緣」,人是生來受報、還願、許願的,開始理解在「緣起」法下眾生平等,一切現象發生均已具足其條件。福報、智慧都是要付出而來,不僅是過去的業,也有現在身口意所造的業,只能當下覺照去接受或念佛,才能當下減少痛苦;只能當下覺照去利他的善心行善,才能越來越好,更理解到身在哪裡,心在哪裡,清楚放鬆,全身放鬆,才是讓生活更自在的秘訣。
不同時期觀看同一部電影,在要更多更好的更刺激的時期,多是被跳傘、開跑車、豪華旅館、私人飛機、豔遇、看世界奇景所吸引,那時體會不到,有家人陪伴,付出利他的愛,相互接受愛護彼此,更是珍貴。主角內心都有一碰就痛到不想面對的傷口,發現沒成為歷史教授且妻子已老去,怕自己不再愛妻子;或愛用錯的方式傷害了女兒的婚姻關係,又都因自尊和自責無法面對彼此。(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想要做的事太多,需要做的事不多。)
不要等到死之前,才自問這一遭生命有價值嗎?來不及了~
如果我有對不起你的地方,我跟你道歉,請原諒我!
如果你曾幫助過我,感謝你,祝福你平安健康快樂,南無觀世音菩薩。
如果你對我有愛,請念阿彌陀佛為我祝福。
如果我心中有恨,願轉念佛慈悲。
如果我心中有愛,願念佛為你祝福。
電影最終,告訴我們一段坦然互相接受且真誠關愛的關係,最令人滿足。
我想還是需要佛法的無我相布施的智慧和念佛來解脫苦惱,因為沒有輪迴觀、因緣觀、因果觀的愛、恨越深,所帶來的「愛別離」和「怨憎會」苦越苦。發願這期生命圓滿後,能順利移民到「阿彌陀佛國」才真妥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下更新目標清單
1.坦然大方、真誠自在地活著
2.清楚放鬆,心中帶著微笑的生活
3.享受欣賞自己的喜怒哀樂,因為了解情緒不是真實的,是生滅的,不要執著在意糾結。
4.追求的目標是可以擴大心量,利益更大的範圍和更長的時間的,至少為家人帶來利益
5.時時帶著體驗欣賞的心念佛。
6.臨命終時,身無病苦、預知時至,意不顛倒,心無罣礙,沒有障礙的順利移民阿彌陀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