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成對粒子分開後,

不管距離多遠,

只要其中一個改變方向,

另一個也「無時差、立刻」的隨之改變。


更正版


原本相關糾纏一體的兩個光粒子分開後,當一個粒子從原本無法確定型態經量測變成固定自旋型態後,便「立刻」可以知道不管多遠的糾纏粒子的相對自旋型態。


這種超時間、空間的現象,我們只知道有這現象,卻不知其原理。




以下

學習像量子現象,

可以超越時空般的改善情緒。



學著瞬間改善情緒


先來練習量子轉念吧!

不要在難過、生氣的時候做決定

「首先轉念」:

把受挫折的感覺,

定位在一個虛擬的座標。


X軸右邊是喜悅的,左邊是不悅的。

Y軸上面是亢奮的,下面是失落的。


所以挫折的感受是在左下角,

心中定位座標圖中左下角的那個地方。


此時你就能先從挫折的念頭轉出來。




「再來轉意識」:

緩慢的吸氣、吐氣,

想像吐氣時,

把受挫折的那種「苦苦的感受」,

隨著呼氣時排出體外。


持續到覺得心裡過的去了。



每次遇到情緒問題,

馬上定位座標,呼氣排出體外。


久了成為反射習慣,

遇到問題就會很平靜,

能在安定客觀的情況下看清問題,

該怎麼做就怎麼做


臺大線上演講「量子糾纏」

https://youtu.be/GMfy4GR5wPE?si=r029ACDuLMLhpbOm


tommy548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摘錄


在汲汲營營、忙忙碌碌的生活中,你可曾想過人生在世的意義和價值究竟是什麼?是來吃飯的?穿衣服的?還是來賺錢、求名、與人爭鬥的?

很多人就是在貪生怕死、貪名求利、你爭我奪中,一天一天過下去。看到大家要的我也要,大家不要的我也不要。以為很多人都要的,那就一定是好的,所以搶著要,但是從來不去思考,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反正大家都要的我就要,大家都不要的就立刻把它丟掉,因為既然大家都不要,我還要它做什麼?

就像螞蟻一樣,通常只要一隻螞蟻嗅到了有味道的東西,其他的螞蟻統統都會圍過去。可是這不是人的行徑。人應該有「我要的不一定是人家要的,人家要的不一定是我要的」的觀念,這才是真正獨立的人格。可是,一般人多半喜歡跟著別人起鬨,這是很悲哀的一種現象。

受報的人生

一個人如果活著而沒有目的,一定會非常空虛,覺得生命沒有價值,像行屍走肉一般,那又何必活受罪?不僅生存本身變成多餘的,而且也白白浪費世界許多的資源。

但是生命一定有它的原因,也一定代表某些意義。它的目的是什麼?最後會到哪兒去?又會成為什麼呢?

以佛教的觀點來看,人生的目的,凡夫是來受報還債,佛菩薩則是來還願;如果知道人身難得,能夠知善知惡、為善去惡,人生就有了意義;如果又能進一步積極奉獻、自利利人,這就是人生的價值。

所謂「受報」是:我們必須要為我們所造的、所做的、所想的、所說的行為負責任。我們的生命,無非是自作自受;過去世造的因,以及這一生的善行、惡行,結合成現在這樣一個人生,便是生命之所以存在原因。

但是僅以一生短暫的時間來看,很多現象看似不公平,也沒有辦法解釋。譬如有的人在這一生非常努力,但就是不成功;有的人並沒有這麼努力,卻一帆風順,左右逢源。表面上看起來很不公平,其實這要追溯到過去世,以及一世一世、無量的過去世之中,我們曾經所造的種種行為,尚未受報的就可能在這一生中受報,也可能在未來生才受報。而我們所做的種種行為,有好的,也有壞的,造好的業受福報,造惡的業就要受苦報。

奉獻的人生

至於人生的價值是什麼?很多人認為人生的價值就是有錢、有地位、有名望、讓人家看得起。譬如,在外面做了官,衣錦還鄉,讓家鄉的親人、鄰居、朋友都風光一下,不但表現了你的個人價值,地方上也因你而有了光彩。但這是不是真正的價值呢?

真正的價值應該不在於顯耀家族的虛榮,而是在於你所做的實質貢獻。如果你是投機取巧、巧取豪奪而得到的名利權勢,即使一時間很風光,也沒有真正的價值可言。因為這個價值是負面的,造的是惡業,將來是要受報償還的。

因此我們可以說:有多少奉獻就有多少價值。比方說,我這個人有什麼價值?我在這一段時間裡為大家說佛法,這就是我的價值。如果這一段時間中,我在睡覺、吃飯和人家吵架,那就沒有價值了。人生的價值必須建立在對人有益,而且對自己的成長也有幫助上。

雖然我們凡夫是來受報還債的,但是也不妨學習佛菩薩的精神,為自己的人生發一個願。這個願可大可小,可以小到只是許願:「我這一生之中要做個好人。」許願自己在這一生中,不做壞事、不偷懶、不投機取巧,盡心、盡力盡自己的責任。即使這一生做不好也沒有關係,因為還有來生可以努力。這樣的人生,就是有價值、有意義,而且充滿希望的。

tommy548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說沒有一個實有的年可以跨,

「禪」要我們放鬆專注的體驗,

珍惜當下便能

「日日是好日,年年是好年。」


十年前曾跨過的年,

好像有但又沒有辦法抓住,

時間、空間的流動,

在相對世界的人類是無法停下的,

無關跨與不跨,

隨著每一口呼吸,

就是在跨每一個當下。


過去的已經過去,

未來不必預思量;

只今只道只今句,

梅子熟時梔子香。


平常心來面對,

踏實的體驗生活。


保持心裡的平安、平靜。


今年試著不要執著,

這個年我要怎麼樣、怎麼樣,

反增加壓力,

許一個大方向的願。


新的一年

我不傷害人,也不讓別人傷害我。

我幫助自己,也隨意的幫助人。

祝福自己平安健康快樂,

也祝福相遇的人平安健康快樂。


願人人都有份真正的「大自由」,

在任何狀態都「自在」。

tommy548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愛就能幸福」


身邊有愛他的另一半、愛他的家人、願意支持他的社群。




「知足就能常樂」


快樂主要來自客觀條件和主觀期望之間是否符合。


「降低期望、接受現狀」是快樂的秘訣。


如果只期望一杯水,卻除了水還有茶咖啡可以享用的快樂。


相較


期望一杯研磨拿鐵咖啡,

卻來了一杯熱水和一包三合一咖啡的失望。




「快樂來自內在」


生物學家認為:我們的心理和情感世界,其實是有經過萬年演化的生化機制所形塑。所有的心理狀態,包括主觀幸福感,並不是由外在因素例如工資、社會關係或政治權利來決定,而是由神經、神經元、突觸和各種生化物質(例如血清素、多巴胺和催產素)構成的複雜系統決定你的快樂(快感)。


快樂或痛苦在演化過程的角色,就只是配角、不是主角,只在於鼓勵或妨礙生存或繁衍。


所以不難想像,人類演化結果是會感受短暫的快感,於是再次感受痛苦。


舉例來說,演化把快感當成獎賞,如果快感可以永續不退,可以想像會非常開心,但也會失去覓食的和尋找能繁衍後代伴侶的驅動力。


tommy548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除了相信的是神靈、或是其他超自然的對象。有些宗教信仰認為:有某種超人類的秩序,控制著這個世界,但這些信仰所崇拜的秩序是自然律(natural law),而不是什麼神明的意志。


這些自然律的宗教信仰,雖然某些也相信有神明的存在,但認為神明就和人類、動物和植物一樣,會受到自然律的節制。雖然可以說,神明在這個生態系中有其優勢(就算是大象或豪豬,也各有優勢),但他們也像大象一樣,「無法改變自然律」。最典型的例子是「佛教」,講因果、因緣,這可說是最重要的古代自然律宗教,而且到今天仍然興盛。


佛教的核心人物釋迦牟尼,不是神,而是人,俗名喬達摩·悉達多。


根據佛教經典,釋迦牟尼大約在西元前五百年是喜馬拉雅山區小國王子,看到身邊的人深深陷於苦難之中,而心生不忍。他看到我們不分男女老幼,不僅常受到戰爭和瘟疫的災難襲擊,還無法避免於種種焦慮、沮喪和不滿的情緒,似乎這一切都是人生難以避免的事。人類追求財富和權力,生兒育女,建起宮殿和房屋。但不論取得多少成就,卻仍然無法滿足。窮人夢想者想要變富,有一百萬的人想要兩百萬,有兩百萬的想要一千萬。而且就算真的有錢了、有名了,他們還是不滿意,還是有無盡的煩惱和憂慮,無法從生老病死種解脫。到死,一切如夢幻泡影消失,生命就像是毫無意義的追尋。


然而,這個輪迴該怎樣才能跳出?


在29歲時,釋迦牟尼半夜離宮,拋下財富和家人,流浪走遍印度北部,希望為這一切痛苦尋找出路。他前往各個修院修行,聆聽各個大師講道,但還是無法完全「解脫」。可是他並未絕望,決心反求諸己,直到找到徹底解決的法門為止。他入禪六年,思索人類各種苦痛本質、原因和解決方式。


最後他體會到:一切苦難並非來自厄運、社會不公、或神明的任性,




而是出於「每個人自己心中的思想模式」,和現象皆因緣所生,所以有生滅幻相,而實相如同能量、頻率是無相的。




釋迦牟尼認為:人遇到事情常會產生欲念,而欲念總是會造成不滿。遇到不喜歡的事,就想趕開;遇到喜歡的事,就想維持並增加這份愉快。


但正因如此,人心就永遠不滿,永遠不安。這點在碰上不悅時,格外明顯,像是感覺疼痛時,只要疼痛持續,我們就一直感到不滿,用盡辦法想要解決。然而、就算遇到歡樂的事,我們也從來不會真正滿足,而是一直擔心這種歡樂終將結束、或是無法再增強。


「多年來一直在尋找愛情,但等到真的找著了愛情,卻還是不滿足。有的人開始一整天擔心對方可能會離開;有的又覺得自己太過屈就,應該再找更好的人。(而且,我們知道別人也會這樣心猿意馬,也會這樣盤算。)」


釋迦牟尼找到一種方法可以跳出這種惡性循環。在事物帶來快樂或痛苦的時候,重點是要「看清事物的本質」,而不是著重它帶來的感受,於是就能不再為此所困。


雖然感受悲傷也不因此所困,即使仍然悲傷,也是一種豐碩的體驗。雖然感受快樂但也不期望快樂長久持續,不失去心中的平靜。


釋迦牟尼制定種種修行方法,並落實在各種道德規範上,好讓心中更能專注在實際的感受,如實的生活,不落入各種欲求和幻想之中。


他要求信眾不殺生、不邪淫、不偷盜,因為這些殺生、邪淫、偷盜的作為一定會讓欲望野火燎原,變成一心追求權力、感官享受或財富。


透過修行「戒定慧」,

戒: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定:專心一意

慧:明白因緣、因果


等這些火焰徹底撲滅,原本的煩惱欲求就換成了圓滿和寂靜,稱為涅槃(nirvana),梵文原義是熄滅。達到涅槃,也就是解脫了所有苦痛,能夠無比清晰的感受身邊的現實,沒有什麼幻想幻相。


如駭客任務般,一旦知道是幻覺,即離開幻覺了,離開幻覺,即是清醒明白了。


雖然很有可能還是會遇到苦痛,但苦痛已經不再能影響我們。


滅除貪瞋癡,即滅苦。


tommy548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多年來一直在尋找愛情,但等到真的找著了愛情,卻還是不滿足。有的人開始一整天擔心對方可能會離開;有的又覺得自己太過屈就,應該再找更好的人。(而且,我們知道別人也會這樣心猿意馬,也會這樣盤算。)」




大多數宗教和哲學看待快樂的方式,相對於自由主義的觀點非常不同。


對於快樂,佛教與生物學其實有共同的基本看法,也就是快樂是來自於體內的變化,而不是來自體外的事件。


就佛教觀點,大多數人以為得到快感就是樂、不愉悅的感受就是苦。於是人類極度重視自己的感受,渴望遠離痛苦、想要得到快樂。我們在人生中的所作所為,不管是給腳抓癢、在椅子上扭來扭去坐不住、又或是發動世界大戰,其實都只是希望能獲得愉悅的感受。


而在佛教看來,問題在於人的感受只不過是電光石火的波動,時時刻刻都如海浪一般變動不居。就算我五分鐘前覺得快樂、人生有意義,但這些感受很快就會消逝, 徒留沮喪與悲傷。於是,如果我想要體驗到愉悅,就得不斷追逐快感,同時還得趕走各種不愉快的感受。而且就算成功,還是得立刻重新開始追逐的過程,一切辛勞並無法得到長久的回報。


像這種轉瞬即逝的獎賞,獲得了又有什麼意義?為什麼要如此努力,追求這種剎那間生滅的東西?在佛教看來,苦的根源既不在於感到悲傷或疼痛,也不在於感覺一切沒有意義。苦的真正根源就是在無止盡又無意義的貪求轉瞬即逝的感受,這會讓人持續陷入緊張、焦慮與不滿。


由於這股貪求,人心永遠無法滿足。就算在感受快樂時,也擔心這種感受很快就會消失,並且渴望快樂能夠持續、甚至加強。



「想要離苦得樂,重點不在於感受轉瞬即逝的快樂,而是要看清所有的感受都是無常,放下這些感受的貪求。這也是佛教禪修的目的:心靈專注在我現在是什麼感受?而不評斷好壞對錯喜歡或不喜歡,讓你觀見身心,見證所有感受不斷生滅,體悟到貪求這些感受是多麼沒有意義。放下貪求,心靈就能感受到一片澄明自在。」


雖然像是歡愉、憤怒、無聊、色慾等感受會不斷生滅,只要你不再貪求,就能接受這些感受原本的樣貌,於是活在當下,而不是空想著各種可能。


這樣產生的心靈平靜力量萬分強大,是那些窮盡一生瘋狂追求愉悅心情的人,完全難以想像的。


這就像是有人已經在海灘上站了數十年,總是想抓住「好的海浪」,讓這些海浪永遠留下來,同時又想躲開某些「壞的海浪🌊」,希望這些海浪永遠別靠近。就這樣一天又一天,這個人站在海灘上徒勞無功,把自己累得幾近發瘋。最後終於氣力用盡,癱坐在海灘上,讓海浪就這樣自由來去。忽然發現,這樣多麼平靜啊!



佛教與現代生物學和新世紀運動的相同點,都在於認定快樂與外在條件無關。但佛教更重要、更深刻的見解在於:真正的快樂也與我們的內在感受無關。如果越強調內在感受,反而越感到苦。佛教給我們的建議是,除了別在追求外在成就之外,同時也別再追求那些自我感覺良好的心裡感受了。但也不是對事情都以不痛不癢麻木的心態應付,而是我清楚知道,而不受影響,該怎麼做就怎麼做。


總結來說,快樂的關鍵在於追求真我無我、真正了解自己。


大多數人都以為自己的感覺、想法、好惡就組成了自己,但這是一大錯誤。他們感覺憤怒的時候,心裡想「我很生氣,這是我的憤怒💢!」於是這一輩子做的,都是想要避開某些感受,貪求另外某些感受。


但是他們從來沒有發現,苦真正的來源不在於感受本身,「而是對感受的不斷貪求。」

———————————————————


夢境         幻相         水泡 🫧    


殘影         露水         閃電⚡️   



所有         暫時有      


享有         不佔有


tommy548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未來有一天真的出現,服用長效肥仔快樂水,可以操縱生化機制,能感到一整天長時間、高強度的快樂(快感),不影響生產力和工作。


那樣真的是快樂嗎?


還要了解我們包含「主觀的意義」所帶來的快樂,


如科學家認為增加人類知識所以覺得生命有意義的快樂;士兵覺得保衛了自己國家;創業者開創公司;興建大教堂等⋯。


但他們從中所感受到的意義,都只是錯覺與幻覺。


這種意義感的快樂,很可能只是讓「個人對意義上的錯覺」和「現行集體錯覺」達成同步而已。


只要我自己的想法能和身邊的人的想法達成一致,我就能說服自己,覺得自己的生命有意義,而且也能從這個信念中得到快樂。


這個結論聽起來似乎很叫人難過。難道快樂真的就只是一種自我欺騙嗎?


他如果快樂是在於感受快感;想要更快樂,就要操縱我們的生化系統。如果快樂是在於覺得生命有意義;想要更快樂,就得騙自己騙得更徹底。


那還有沒有第三種可能呢?


以上兩種論點都有一共同假設:快樂是一種主觀感受不管是感官的快感或是生命有意義,而想要判斷快不快樂,靠得就是直接問他們的感受。


很多人覺得這很合邏輯,但這正是現代「自由主義」當道的結果。自由主義將個人主觀感受捧為最高,認為這些感受正是權威最根本的源頭。無論是好壞、美醜、應不應為,都是由個人的感受來確定。以藝術來講自由主義的基本想法,是各花入各眼,看的人覺得美就是美。像不斷向大眾洗腦的媒體說:忠於自我、傾聽你自己、順從你的渴望。對於這種觀點,盧梭的說法稱得上是經典:「我覺得好的,就是好的。我覺得壞的,就是壞的。」


如果我們從小到大就不斷被灌輸這些口號,很可能就會相信快樂是一種主觀的感受,是否快樂,當然是每個人自己最清楚。


「然而,這不過就是自由主義獨有的一個觀點而已。」


歷史上,大多數的宗教和意識形態認為:關於真、善、美,關於何事應為都有客觀的標準。在這些宗教和意識形態看來,一般人自己的感覺和偏好可能並不可信。


認識你自己,一般人並不知道自己真實的自我,也因此很可能忽略了真正的快樂。


從基督教的角度來看,如果只順從慾望,都心知肚明,大多數人寧把時間拿來做愛,而不是向上帝祈禱,對他們而言這只是證明了人類本來有罪。大多數人類都多多少少沉溺在類似海洛因成癮的情境。假設有個心理學家,想調查吸毒者的快樂指數。經過調查之後,發現這些吸毒者全部有志一同,所有人都說吸毒的時候最快樂了。請問這位心理學家是不是該發表一篇論文,告訴大家想快樂就去吸毒?


除了基督教之外,還有一些生物學者認為不該信任自己的感受。在《自私的基因》人如其他動物,即使在對個體不利的情況下,也會被基因操縱,一生勞苦,因為競爭激烈而不斷鬥爭。硬是沒辦法享受一下平靜的幸福。DNA就像撒旦,用一些稍縱即逝的快樂作為引誘,令人為之臣服。


心理學的研究主觀幸福感,靠的是受試者能夠正確判斷自己的快樂程度;但矛盾的是,之所以會出現心理學,正是因為人類並不真正了解自己,有時需要藉由專業人士的幫助,以避免做出自我毀滅的行為。



而兩千五百年來「佛法」最看重快樂的本質和成因,正因如此,最近有越來越多科學團體開始研究佛教哲學和冥想。


對於快樂,佛教與生物學其實有共同的基本看法,也就是快樂來自於體內的變化,而不是來自體外的事件。



但同樣的看法出發,佛教的結論卻截然不同。

tommy548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本書👍👍👍



節錄


「幾千年前,佛陀曾說人類都活在虛幻的世界之中。」


確實,無論是國家、企業、金錢或意識形態,一切都不只是人類所創造並相信的共同虛幻,但這也主宰了人類的歷史。


到了人工智慧世代,有了更強大的科技能夠追求夢想,要相信哪種故事也就變得更重要。


如果我們不好好注意自己究竟相信什麼,就可能輕易的被某些天真的烏托邦誤導,受困於科技的地獄,無處可逃,或成為極權暴君或宗教狂熱份子的受害者。



「我們真正需要理解的是人類的心智,以及有人類心智所創造;相信的那些幻想。」



這正是詩人、小說家、哲學家與歷史學家的任務,而且執行急迫程度更勝過往。


我們都困在前人所構建的夢境之中,歷史並不是只有記住過去,而是協助大家從過往中解放。




「了解人類相信創造的故事,就能了解如何改變這些故事。」




人類就是一種會說故事的動物,人類社會一旦缺了故事,也就無法運作。




「但到頭來,故事只是我們創造出來幫助彼此的工具;如果某個故事已經弊大於利,我們就該讓新的故事上場。」

tommy548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類是唯一會創造像「錢」,


「互為主體性(inter-subjectivity)」現實的生物。


並不是如「重力、放射性」等的

「客觀現實」;



只存在自己身上的「頭痛」找不出病因的單靠自己一個人意識和信念所存在的「主觀現實」。



「互為主體性」現實是透過許多人的互動、溝通才能存在的集體信念。


如我們接觸的政府、公司、法律⋯。



「有限公司」

只是藉由一連串宣示註冊,

來別於「自然人」的人類,

卻一樣可以擁有財產、買賣成為「法律所認定的法人」,

但不會殃及「自然人」的個人財產。



其實只是大家都這樣約定好了,

是人們心中的一個「想像的現實」而已,卻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客觀上是完全虛無的,

人類不斷建構出一張張虛構的網,

透過這些網互相溝通、達成協作。


所以人類如此特別。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所有暫時有,享有、不佔有。」

tommy548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Dec 20 Wed 2023 23:55
  • 自由

人有慣性


習慣去熟悉的地方


喝熟悉的飲料


見熟悉的人


從事熟悉的活動


為了安全感


為了少傷點腦筋




人其實沒想像中自由


受困在曾經的經驗


侷限在狹隘的價值觀


身體的眼耳鼻舌身,

所能體驗的部分,

不過是宇宙的一小部分,

我想不到10%吧。


就如可見光以外的,

肉眼都當作沒有。


我們卻以此當作世界的全部。



使用了

顯微鏡🔬、望遠鏡🔭、紅外線偵測、夜視鏡、無線電波接收器⋯。


才得以看見原子、細菌、細胞、星球🌍、星雲⋯。像開天眼般。


眼見為憑,也要看自己是用

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


《金剛經》說:


是「什麼」,

即非「什麼」,

是名「什麼」。


教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不要執著。


也試著用別人的眼來看事物,

on the same page ,才好溝通。



自由

首先需要放鬆身體,

再來就是放鬆心情。




敬 

曾存在的台灣雲豹

那自由且夢幻的神奇寶貝。

tommy548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