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的療癒」20220509
本書由杜正民所著,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副主任委員。
法的療癒,藉由佛法的觀照五蘊非我、非我所,到深細的煩惱,如我欲、我慢、我使的生滅,共同的一一觀照、檢核,因此「心得解脫,法喜利故,身病悉除」!
並不見得是身體的病完全好了,而是去除我執,釐清自己的生命觀之後,身體的病痛大概就不成問題了。
《大醫王經》把病交給醫生,把命交給佛菩薩(或者是自己的宗教信仰),如此一來,自己就是沒有事的健康人。
以三寶為依歸,在慰訪關懷的過程中,不著急給意見或想法,而是去傾聽,從病患的主訴中,或許可以聽出一點弦外之音,了解對方真正在意的是什麼?有的人是放不下家人、有的人擔心往生之後,將投生何處?
苦是表面現象,集是現象背後的因,如果能清楚分析苦生起的原因,就能對症下藥,也會很清楚最後的終極目標是什麼。
一般人會落入常見與斷見,「常」是永生,「斷」變成沒有希望;從佛法的角度來看,生命是無盡的,不能只看今天,也不能只看這一輩子,還要看過去、現在、未來,而且到最後你會發現沒有時間沒有空間。如果可以建立生命是無限的人生觀,就不會限縮在一個時空裡,心才能維持平靜。
從我們的眼根與對境相觸,如後在識產生作用,這中間沒有任何一個實體,所以我們的感受不是實有的,而是隨著因緣改變而有所不同,可能是愉悅、苦澀,或者沒有感覺。但這都不是「我」所生的,而是因緣聚合而產生的。同理,耳所聽聞、鼻所嗅、舌所嚐、身體所觸、意所感,都是同樣的道理。佛陀要點出的是,沒有一個實體的我的存在。
由於我們慣於把自己當作一個實體,執著於「我」的存在,才會去追問:死後「我」該怎麼辦?
身體的痛對我來說是那麼「真實不虛」,但如果深入觀察會發現,苦受也是因緣所生,隨著因緣改變,前一刻和下一刻的感受都不一樣。死亡也是一個因緣,往生之後,我們的感官隨之改變,身心和感受,又是另外一個組合了。
其實這也是我們的錯覺,誤將生命支流切割,以為只有這一世,所以才會在乎治療之後,病情會好轉還是變壞、病痛是否可以根除。
唯有了解佛法真理、對生命現象無所畏懼,沒有後悔擔憂,這才是善終,來世必善。
正念正智以待時,正念即四念住,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什麼是正智,也就是對於自己所有的動作,包括來、去、靜止、瞻視、觀察,肢體的屈伸、俯仰,穿衣、持缽,行住坐臥、語默動靜,乃至於大小便利等,都清楚了知,這便是正智。
隨時告別,享受當下
每個計劃都有一個deadline,對我來說,每完成一個任務或一個計劃,等於跨過一條死亡線,也就是一個新生命的開始,因此我用Today is the last day of my life.(今天是我的最後一天)鼓勵自己,如此一來,每一堂課、每一次會議、每一次聚會、每一次交談......,都是一場告別式。
當你在每一天裡完成告別,自然就會心存感恩,懂得珍惜每一刻,而且會更容易放鬆。清楚放鬆,享受當下,既是基礎禪法,也是一種人生態度。
生命的起點就是死亡的起點,生命的終點也是死亡的終點,兩者並無差別。
面對痛,來修行。
面對痛時,一是用觀痛,跟著那個痛走,但如果太痛時改用,方法二用念佛的方式,「佛」字剛好是送氣,所以念到佛的時候,就觀想把痛送出去。當時的痛是一陣一陣的,我就隨著痛的tempo(節奏)念佛,由於注意力不在痛,而是佛號上,反而覺得舒服。
◎佛說無常經(亦名三啟經)
大唐三藏法師義靜奉 制譯
◎稽首歸依無上士 常起弘誓大悲心
為濟有情生死流 令得涅槃安隱處
大捨防非忍無倦 一心方便正慧力
自利利他悉圓滿 故號調御天人師
稽首歸依妙法藏 三四二五理圓明
七八能開四諦門 修者咸到無為岸
法雲法雨潤群生 能除熱惱蠲眾病
難化之徒使調順 隨機引導非強力
稽首歸依真聖眾 八輩上人能離染
金剛智杵破邪山 永斷無始相纏縛
始從鹿苑至雙林 隨佛一代弘真教
各稱本緣行化已 灰身滅智寂無生
稽首總敬三寶尊 是謂正因能普濟
生死迷愚鎮沈溺 咸令出離至菩提
生者皆歸死 容顏盡變衰
強力病所侵 無能免斯者
假使妙高山 劫盡皆壞散
大海深無底 亦復皆枯竭
大地及日月 時至皆歸盡
未曾有一事 不被無常吞
上至非想處 下至轉輪王
七寶鎮隨身 千子常圍遶
如其壽命盡 須臾不暫停
還漂死海中 隨緣受眾苦
循環三界內 猶如汲井輪
亦如蠶作繭 吐絲還自纏
無上諸世尊 獨覺聲聞眾
P. 2
尚捨無常身 何況於凡夫
父母及妻子 兄弟并眷屬
目觀生死隔 云何不愁歎
是故勸諸人 諦聽真實法
共捨無常處 當行不死門
佛法如甘露 除熱得清涼
一心應善聽 能滅諸煩惱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爾時佛告諸苾芻。有三種
法。於諸世間。是不可愛。是不光澤。是不可念。是不稱意。何者為三。謂老病死。
汝諸苾芻。此老病死。於諸世間。實不可愛。實不光澤。實不可念。實不稱意。若老
病死。世間無者。如來應正等覺。不出於世。為諸眾生說所證法及調伏事。是故應知
。此老病死。於諸世間。是不可愛。是不光澤。是不可念。是不稱意。由此三事。如
來應正等覺。出現於世為諸眾生。說所證法及調伏事。爾時世尊。重說頌曰
外事莊彩咸歸壞 內身衰變亦同然
唯有勝法不滅亡 諸有智人應善察
此老病死皆共嫌 形儀醜惡極可厭
少年容貌暫時住 不久咸悉見枯羸
假使壽命滿百年 終歸不免無常逼
老病死苦常隨逐 恒與眾生作無利
爾時世尊。說是經已。諸苾芻眾。天龍藥叉揵闥婆阿蘇羅等。皆大歡喜。信受奉
行
◎常求諸欲境 不行於善事
云何保形命 不見死來侵
命根氣欲盡 支節悉分離
眾苦與死俱 此時徒歎恨
兩目俱飜上 死刀隨業下
意想並慞惶 無能相救濟
長喘連胸急 短氣喉中乾
死王催伺命 親屬徒相守
諸識皆昏昧 行入險城中
親知咸棄捨 任彼繩牽去
將至琰魔王 隨業而受報
勝因生善道 惡業墮泥犁
明眼無過慧 黑闇不過癡
病不越怨家 大怖無過死
P. 3
有生皆必死 造罪苦切身
當勤策三業 恒修於福智
眷屬皆捨去 財貨任他將
但持自善根 險道充糧食
譬如路傍樹 暫息非久停
車馬及妻兒 不久皆如是
譬如群宿鳥 夜聚旦隨飛
死去別親知 乖離亦如是
唯有佛菩提 是真歸仗處
依經我略說 智者善應思
天阿蘇羅藥叉等 來聽法者應至心
擁護佛法使長存 各各勤行世尊教
諸有聽徒來至此 或在地上或居空
常於人世起慈心 晝夜自身依法住
願諸世界常安隱 無邊福智益群生
所有罪業並消除 遠離眾苦歸圓寂
恒用戒香塗瑩體 常持定服以資身
菩提妙華遍莊嚴 隨所住處常安樂
若苾芻苾芻尼。若鄔波索迦鄔波斯迦。若見有人將欲命終。身心苦痛。應起慈心
。拔濟饒益。教使香湯澡浴清淨。著新淨衣。安詳而坐。正念思惟。若病之人。自無
力者。餘人扶坐。又不能坐。但令病者。右脇著地。合掌至心。面向西方。當病者前
。取一淨處。唯用牛糞香泥塗地。隨心大小。方角為壇。以華布地。燒眾名香。四角
燃證。於其壇內。懸一綵像。令彼病人。心心相續。觀其相好。了了分明。使發菩提
心。復為廣說三界難居。三塗苦難。非所生處。唯佛菩提。是真歸仗。以歸依故。必
生十方諸佛剎土。與菩薩居。受微妙樂。問病者言。汝今樂生何佛土也。病者答言。
我意樂生某佛世界。時說法人。當隨病者心之所欲。而為宣說佛土因緣十六觀等。猶
如西方無量壽國。一一具說。令病者心樂生佛土。為說法已。復教諦觀。隨何方國。
佛身相好。觀相好已。復教請佛及諸菩薩。而作是言。稽首如來應正等覺。并諸菩薩
摩訶薩。願哀愍我。拔濟饒益。我今奉請為滅眾罪。復將弟子。隨佛菩薩。生佛國土
。第二第三。亦如是說。既教請已。復令病人稱彼佛名。十念成就。與受三歸。廣大
懺悔懺悔畢已。復為病人。受菩薩戒。若病人困不能言者。餘人代受。及懺悔等。除
不至心。然亦罪滅。得菩薩戒。既受戒已。扶彼病人。北首而臥。面向西方。開目閉
目。諦想於佛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乃至十方諸佛亦復如是。又為其說四諦因果十二
因緣。無明老死。苦空等觀。若臨命終。看病餘人。但為稱佛。聲聲莫絕。然稱佛名
。隨病者心稱其名號。勿稱餘佛。恐病者心而生疑惑。然彼病人命漸欲終。即見化佛
P. 4
及菩薩眾。持妙香花。來迎行者。行者見時。便生歡喜。身不苦痛。心不散亂。正見
心生。如入禪定。尋即命終。必不退墮地獄傍生餓鬼之苦。乘前教法。猶如壯士屈伸
臂頃。即生佛前。若在家鄔波索迦鄔波斯迦等。若命終後。當取亡者新好衣服及以隨
身受用之物。可分三分。為其亡者。將施佛陀達磨僧伽。由斯亡者業障轉盡。獲勝功
德福利之益。不應與其死屍著好衣等將以送之。何以故。無利益故。若出家苾芻苾芻
尼。及求寂等。所有衣物。及非衣物。如諸律教。餘同白衣。若送亡人。至其殯所。
可安下風置令側臥。右脇著地。面向日光。於其上風。當敷高坐。種種莊嚴。請一苾
芻。能讀經者。昇於法座。為其亡者。讀無常經。孝子止哀。勿復啼哭。及以餘人。
皆悉至心。為彼亡者。燒香散花。供養高座。微妙經典。及散苾芻。然後安坐。合掌
恭敬。一心聽經。苾芻徐徐應為遍讀。若聞經者。各各自觀己身無常。不久磨滅。念
離世間。入三摩地。讀此經已。復更散花。燒香供養。又請苾芻。隨誦何呪。呪無蟲
水滿三七遍灑亡者上。復更呪淨黃土滿三七遍散亡者身。然後隨意。或安窣堵波中。
或以火焚。或屍陀林乃至土下以此功德因緣力故。令彼亡人。百千萬億俱胝那庾多劫
。十惡四重五無間業。謗大乘經。一切業報等障。一時消滅。於諸佛前。獲大功德。
起智斷惑。得六神通及三明智。進入初地。遊歷十方。供養諸佛。聽受正法。漸漸修
集無邊福慧。畢當證得無上菩提。轉正法輪度無央眾。趣大圓寂成最正覺
臨終方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