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裡的傷,身體會幫你記得:
當操控者靠近或跟你對話時,
你的身體不自覺感到緊繃、
胸悶、心跳加速、喘不過氣
甚至是發抖,
都很可能是你的身體在向你發出警訊,
這些不是你過於敏感或想太多,
而是身體在告訴你正在一個受苦的關係中。
心裡的傷,身體會幫你記得:
當操控者靠近或跟你對話時,
你的身體不自覺感到緊繃、
胸悶、心跳加速、喘不過氣
甚至是發抖,
都很可能是你的身體在向你發出警訊,
這些不是你過於敏感或想太多,
而是身體在告訴你正在一個受苦的關係中。
以我們現在的知識和經驗已經可以面對處理解決許多問題大約99%的問題都可以處理了,
但是為什麼我們人不願意去處理面對這些事情,
因為業障,
明明知道自己可以做到什麼地步。
做到內心所想也想做到那個地步,
但是為什麼仍然無法前進,
那是業障。
所以要學會懺悔過去我可能無意間或有意間傷害到別人,
和對於自己的能力沒有好好的發揮來幫助自己幫助別人感到慚愧,
於己有慚,於人有愧,
對不起,請原諒我
謝謝你,我愛你
我現在感受到寂寞孤獨覺得冷
的苦,
也同時想到其他人,
在一樣人體的身心運作模式下,
也是存在一樣的苦因,
有受皆苦,
苦集滅道,
離苦得樂。
觸摸你的身體,感受每個部位要告訴你的事,身體是精神的具體化,讓身體說出你內心深處真正的感謝、傷痛、和愛。
身體的感受永遠是當下的,
如實的,
觸摸它、聽著它、接受它、任他如是、感謝它。
大部分的人都有許多從失敗中站起來的經歷。
離婚就像是死亡,
可能會帶來一段更幸福、更健康的關係;
被解僱的惡夢,
最後將會成為生命中最好的一件事;
導致虛弱衰敗的疾病,
一開始令人感到驚恐和排拒,
後來卻能轉化成體會慈悲的新角度。
可是我們都不太相信重生的種子
就存在於改變、失敗,
以及存在於情境的消亡中
我依然相信自己刻意撥旺的這把火,
會導向正面的轉化,
但這一刻,我完全不知道會發生什麼。
在火車上,
我有時會想起自己過去與學生的對話,
並以此來教導自己。
有一天,
一位年輕的香港朋友來見我。
她的職涯不久前發生了一個大變動,離開企業界,
轉到某個國際非政府組織(NGO)任職。
但她發現以前的工作比較適合自己,
工作角色和任務比較有條理,
也能以比較高的效率完成工作目標。
她覺得自己在過去的職務有更顯著的成果,
於是不斷拿過去的工作和來新工作比較,
並且在新工作中挑毛病。
「看來你沒有真的投入新的工作。」我說。
她同意,表示自己無法放下過去最熟悉的事物。
我問她:
「要不要試試看把這段時間當作一種悼念。
一些事物逝去了,
而你現在正因這些失落而哀傷。
與這份失落的感受同在,
一旦覺得那個失落感受有些許的消除,
那麼你就能向前走了。」
她告訴我:
「我能明白認識變化和無常的利益,
但是把這種變化當作是一種死亡,
感覺就像是對死亡發出邀請。
我對她說:
「是的,邀請死亡,請它喝茶,跟它做朋友。
然後你就不會再有任何擔心了。」
她笑了起來,但答應我會嘗試看看。
我自己也邀請了死亡—
身分的死亡。
我有意識地,
蓄意拋開過去的工作,燒毀外在的身分。
然而,就如同這位換了工作的女子一樣,
我也在抗拒自己所處的新環境。
那麼,到了中陰時,我該怎麼辦呢?
諸位先生女士:
雖然諸位之中絕大多數是初次見面,
但是佛教徒相信,
人的生命從片段看,雖然是無常的,
從本性看,卻是永恆的;
過去,沒有起點,
未來,也沒有終點。
生和死的現象,
不過像是每天早晨起身後穿上衣服,
夜晚睡覺前脫下衣服,
第二天醒來再穿衣服,
夜晚再把衣服脫下一樣。
每天的衣服顏色和形式可能不同,
穿衣服的,卻是同一個人。
生是從死的結束而來,
死只是另一次生的開始。
所以,站在佛教的立場看來,
生未必可喜,死也未必可哀。
因此,通過了過去的無數生和死的過程來看,
不論諸位是來自什麼國家、什麼民族、什麼社會背景和什麼宗教信仰,
現在固然是朋友,
過去也曾經是朋友,
今天和諸位闊別的老友們重逢,
心中有著無比的歡樂。
今後,只要「因緣」具足,
我們也將常常有相互見面的機會。
佛教所說的「因緣」,
並沒有神祕可言,
「因」是因素的意思,
兩種以上的因素相互發生關係,
便稱為「緣」。
比如說,我們全紐約的佛教界,
為了慶祝美國建國二百週年而舉行特別法會,
松壇的主人希望我們假這個祭壇舉行佛教儀式,
諸位應邀來做觀禮的嘉賓,
以這幾個因素的相加,
便促成了這次盛大的集會。
此在佛教而言,叫作因緣成熟。
也就是多種因素的配合,必會產生一種結果。
所以這個因緣的觀念,
與佛教的另一個叫作「因果」的思想,
有著密切的關係。
有了因素與因素之間的聯絡和活動,
必會產生活動之後的結果,
佛教將這前因與後果的原理,
透過過去的生與死和未來的生與死的界限,
用來說明人生的貧與富、貴與賤、
幸與不幸的差別,
無非是由於各人自己的行為所造成的結果。
因此,如果你是一個佛教徒,
你便會珍惜已經得到的幸運。
同時,你在不幸的時候,
除了勇敢地設法改善你的命運之外,
你是不會埋怨誰的,
因為那都是你自己在過去世中的善惡行為,產生的結果。
也許有人希望知道,
佛教對於我們這世界的完成乃至將來的毀滅,
抱怎樣的看法。
告訴諸位,在佛教而言,
叫作「因緣起」和「因緣滅」,
由於因素的聚散和變動,
便有各種現象的產生和消失,
消失了又產生。
人生是如此,家庭是如此,
擴大來講,民族、國家、世界乃至整個宇宙,
無不如此。
由於生到這個世界來的眾多的生命,
在過去的相同或不同的時間和空間中,
有過相同的或類似的行為,
它的結果,便是這個世界的生起。
因為生到這個世界來的生命換了又換,
世界的本身也在變了又變,直到毀滅為止。
佛教站在因緣和因果的觀點上,
說明了我們的世界,
是由生到世界上來的所有生命,
共同促成的。
當沒有生命需要再到這世界上來的時候,
它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當這個世界在太空中消失後,
據佛經中說,可以容受生命的世界,尚有無量無數。
諸位先生女士,佛陀成道後發現的第一句真理,
便是「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這是大乘佛教的精義所在。
從佛教哲學的觀點上,
解釋「佛性」的觀念,
分別有三派不同的立場:
(一)從現象分析,認識佛性,
有以《成唯識論》為中心的唯識學派,
此派以為人生宇宙的一切現象,
全是眾生的行為積聚的業識所變現,
業識的本性無所謂善惡,
善惡是在於分別執著的煩惱心,
如果轉煩惱而成智慧,便是佛性的顯現。
(二)從本體,認識佛性,
有以《究竟一乘寶性論》為中心的如來藏學派,
此派以為,不論凡聖,眾生的本性是一律平等的,
而且是永恆的、寂靜的、清淨的,
不過,凡夫的本性,
好像被埋沒在石頭中的金礦,
聖者便以修行的方法,
從虛妄染汙的煩惱心的深處,將佛性發掘出來了而已。
(三)從因緣論,認識佛性,
有以《中觀論》為中心的中觀學派,
此派主張,凡是因緣所成的,都是空的,
此所謂空,
是說世間的一切現象及觀念,
固然沒有一樣是永恆不變的,
即使出世間的清淨佛性,
也不可用任何觀念去範圍它。
唯有空,
並且把空的觀念也空掉,
方是真正的自在和無限。
佛性有自在和無限的特性,
故也並非離開世間而有出世間,
世間和出世間的不同,
在於有沒有從煩惱心中得到自在
而達於無限。
所以,
凡夫為解脫煩惱和生死的束縛而求成佛,
成佛之後,為救度眾生,
仍然在凡夫群中活動。
這便是「非空非有」的中觀思想。
可惜限於時間,
今天無法向諸位詳細介紹佛教的修行方法,
相信因緣成熟的時候,
諸位一定能有機會知道它,
所以祝福諸位早日成佛。
多謝各位。
(一九七六年八月十五日講於美國松壇)
來自「法鼓全集」連結🔗
https://ddc.shengyen.org/?doc=04-03-018&tree_id=j1_1092
《心經》說「空」,諸法空相。
「空」不是沒有;而是「暫時有」。
所以「不能執著」有一直存在不變的東西。
《心經》說「無」,「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不是不存在,「無」是超越,是不執著。
而這一切的體悟,建立在「照見五蘊皆空」之下。
不斷觀察、體驗,
所有一切都建立在「因緣」上,
會真信一切都是「條件滿足」才會發生的事實。
用以下例子來感受空性變化,
1.河流流水,你前腳和後腳踏入的水流已不同。
2.渾沌的蝴蝶效應,氣候變遷的全球化影響。
3.人體細胞每七年全部更新一次。
4.天空雲朵的變化。
5.心思的生住異滅,前一念後一念的生起延續消失。
6.人生老病死。
7.花開花落。
8.人際關係的親疏分合。
9.場地空間人群的聚散。
10.食物的消化吸收排泄。
11.對食物有的人喜歡,有的人不喜歡,哈密瓜有哈味,臭豆腐,榴槤,香菜。
12.對個人感情喜好變化。
13.家庭成員組成變化。
14.城市的興衰成住壞空。
15.觀測月亮的圓缺。
16.大海的潮汐變化。
17.黃金化成戒指本質還是黃金。
18.追劇對著螢幕哭笑怒罵。
心經主要結構分為以下觀點組成
人類觀︰
指出人的五蘊──色、受、想、行、識
──是空的,
因此,人的本身就是解脫自在。
共七句︰「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宇宙觀︰
包括五蘊、十二處、十八界,
講的是人在宇宙之中就是解脫自在。
共十一句︰「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人的三世因果觀︰
解釋人在生來死去之中就是解脫自在。
共六句︰「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菩薩的境界︰
這是解脫自在最好的範例。
共八句︰「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佛道──菩薩道的目的,解脫自在的終極。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最後一段是「流通分」,
即一般所稱的「結論」。
共十四句︰「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我可能錯了
我可能錯了
我可能錯了
當要跟別人起衝突時,
試著默念這句話三遍。
也許事情這樣發生是好的
也許事情這樣發生是壞的
也許我們應該放掉覺得自己
總是知道什麼才是對的
也許應該鬆綁那個我早就知道的知識的我
也許我只能知道一部分的樣子
或許保有總是知道我總有不知道的態度
和放掉事情應該照我的想像去發展的應該
和除了念頭的邏輯演繹、歸納之外,
有一片無關是非對錯的寬廣原野,
那是在內心無限寬廣的空間,
是能更幸福的智慧。
在放鬆身體和心理狀態下,
關注呼吸時,
得以回到當下,
那個真實臨在,
沒有偽裝自己的知識,偽裝自己的理性,
偽裝自己的我認為應該的如何,
那個沒有虛偽的存在,
那是一個可以看見那些,
煩惱的念頭、自卑的念頭、不理性的念頭、
那個無法預測你下一秒會冒出什麼的念頭、
你只能加以詮釋演繹,
但無法阻止它出現的念頭,
當下或許你可以強迫自己去想巧克力,
但你無法命令自己現在「不要去想」巧克力,
以及當感受冷的念頭是無法靠轉念,
例如
如果我是在南極這樣的溫度應該是算熱,
而會像魔術般,
就變成感受成熱的念頭,
這是不可能的。
所以正向思考的轉念常常是無效的,
違心之論的。
一切都要如實的觀察、體驗。
或許可以轉移注意力到單純的呼吸上,
但念頭總是會在任何時候,
迸出你無法理解、
與目前所為不相干的內容,
像根本無法指定今晚要做什麼夢,
你把念頭當真,
就像你把夢當真,
因此念頭,
控制了你,
你以為你是悲傷、你以為你是驕傲、
你以為你是好人、你以為你是失敗的、
或成功的、
只有越在當下才越會發現
在念頭之外有
本來就具有一個不生不滅的覺照力(覺知)
那個讓我知道我正在做什麼的覺知
因為這個覺知才能讓你發現自己有念頭
越和「覺知」連結,
能發現的念頭越細越多,
越體會到那些念頭不值得相信
不要相信你的念頭
即使這個念頭看起來如此正確且真實
處於當下的臨在感
會讓你看這些念頭像逐漸遠去的佈景
認出覺知本身的清淨無染,
最終從念頭的束縛鬆綁了
因此自由。
生命的流動
生命是暫時有的
我們是彼此的過客
無法永遠陪伴著彼此
最終都會分開
讓這個想法
從頭到腳用全身的細胞去理解
我們是彼此的過客
敞開心房讓人走進來
也走進所有願意為你敞開心房的人
珍惜著
溫柔以待
每個人都在自己的挑戰中
你對他的挑戰一無所知
請善待每一個人
對生命信任
但也不要活在非黑即白的觀念裡
並不是所有的一切都用放手信任
而是
掌控需要掌控的
如跟人約定的聚會時間
但更多時刻
我需要的提醒是信任生命吧
信任回應當下會看到更重要的事
信任在之前的門都已關上
未來的門都還沒開啟的時刻
你獨自一人
那需要信任生命。
信任誠實、坦然、放鬆和因緣
信任自己能分享的、
信任生命的核心是清淨的、永恆的
信任良心的生活帶來的輕鬆
我們會記得自己的所做所為
所以用最問心無愧的方式去過活
身上的包袱越來越少
那個不用隱藏什麼
沒有怕人知道的事情
沒有什麼後悔的事情
那就是過著解脫的道路上
想想每次你對別人封閉心門
有時別人根本也感受不到你的拒絕
但久了之後你內心便會有委屈感
甚至開始憤怒而不自由
對人打開心門
也是給自己自由
一打開便與外在的無限空間連結
尊重身體的意志
身體是最誠實的
聽聽身體跟你說的話
你是不是該好好休息
每次說違心之論
身體是不是就開始緊繃
讓身體說話
用身體的意志去活著
生命永恆需要藉由身體來體驗
能體驗到身體的無常
外表好看討別人喜歡不重要了
能不能好好的跟身體相處很重要
活在當下很重要
把想說的話說出來很重要
想感謝的話告訴人很重要
想道歉的人還能彌補的話很重要
原諒不能原諒的人很難
可以這樣想
如果我跟他的基因編碼一樣
家庭一樣、遇到相同的經歷、
有一樣的朋友、一樣的業力、
被灌輸一樣的觀念,
那麼你也會跟他一樣對你
做出一模一樣的事。
把想做的事去嘗試很重要
想想那些美好的事情很重要
祝福自己和所有的一切很重要。
好好的成長自己的天賦
分享出去很重要。
抱持著真誠、真心的說
我可能錯了
我可能錯了
我可能錯了
即是這一切
看起來再真實、
再正確的念頭想法下
我仍然可能錯了。
智慧總是覺得可能不知道,
知識總是告訴你他的明白。
攤開你的手心讓我看看你
玄之又玄的秘密
慈悲喜捨
常覺得自己有缺陷和不足,
就不願對自己慈悲,
認為自己「不值得」受到這種情感關懷。
但如果一直等到我們覺得自己值得被愛、
直到這種感覺奇蹟出現,
我們很可能就只會徒勞地等下去。
要怎樣我們才值得從自己身上得到人性的溫暖?
我們要變得多優秀、多有成就、多帥氣美麗?
我們要為自己犯下的小錯誤贖罪多久?
我們經手的每一件事究竟要做到多完美無缺?
我們真的能還到那種境界嗎?
有件事銘記在心,對自己會有好處,
那就是:我現在有「盡力而為」。
其他人也有「盡力而為」。
有時在當下很難看到或理解這一點,
但大多數人幾乎總是想把事情做好。
有時候,結果不會如自己所願。
有時事情會進展順利,有時又很不順。
但要記住:
從「我有盡力而為」的出發點
來解讀自己和周遭世界,是有價值的。
在一個人所有的關係中,
只有一種是真正伴隨自己一輩子,
從第一口氣直到嚥下最後一口氣:
「那當然就是和自己的關係」。
想像一下,
如果這段關係的特點是慈悲和溫暖、
透過寬恕的能力忘卻小差錯,
這不是很有價值嗎?
想像一下,如果能以溫柔、和藹的眼光審視自己、
帶點幽默感看待自己的瑕疵。
想像一下,
如果可以毫無保留地關愛自己,
就像我們對待孩子或別人那樣。
這會對我們大有益處。
我們內在
的神聖心境就會萌芽。
坐公車遇見身體發出臭酸味,
衣服舊而磨損,
灰白沒修剪過的雜亂油垢的頭髮,
脖子可以看見明顯的仙(台語),
臉頰凹陷顴骨凸出,
眼神黯淡灰白無光,
突然大喊出天下為公,難吃(台語),
當人們刻意避開不坐他旁邊的位子會發出獸一般的叫聲。
這一切大家當作沒看到和聽到,
看見我心裡的恐懼,
他會不會突然傷害我,
那難聞的氣味讓我戴起了口罩,
心裡是很排斥的,希望他能夠快點下車,
或者我提早下車好了。
當正想提早下車時,他先下車了,
看見他似乎在看什麼,
原來他在看胸部,一位低胸細肩帶的美女,
真的是美女,皮膚容貌身形都是韓國明星等級,
應該是韓國人,我也驚訝且被她的美吸引。
對於美,那刻在DNA的,
累世習氣因而再來當人的業力。
在此業力下
我跟那位讓我剛剛心裡產生的排斥、
恐懼的人
仍然擁有相同的喜好和追求。
我們都還是人啊。
不知怎想到那些浪浪救援影片,
那些原本瘦弱骯髒病態的浪浪,
因為被救援後,
經過治療調養、愛護、飲食,
恢復成我們驚喜且欣慰的健壯美麗甚至開朗的模樣。
對於人,而且是成人,甚至精神狀態不佳的人,
光害怕就夠了。
突然想到《歸零,遇見真實》
作者本是含著金湯匙的身分,
刻意遊方閉關,
搭上印度最髒亂的最低等級的火車,
車上都是衣衫襤褸、天氣炎熱下多日沒洗澡的人們,
加上被迫坐在地板上,
加上滿是屎尿外溢的廁所。
曾經修的平等心、慈悲心、覺知禪修,
瞬間看見自己那誠實的身體
感到厭惡、緊繃僵硬、
想要逃離現場,
馬上理解作者的感受,
作者之後靠著掃描身體的放鬆禪修,
慢慢緩解自己與環境人我對抗的心。
而我又想起《藥師經》藥師佛,
在修行時所發大願,
願大家能不受挨餓之苦,
貧窮多苦、白癩癲狂可以得到治療照顧,
得以恢復健康,
並用上妙飲食飽足其身,
後以法味教導眾生,希望能令眾生得到究竟菩提。
可真是佛菩薩慈悲大願啊🙏
儘管我享受到聲音禪修所帶來的放鬆,
聲音還是間歇性地一再受制於恐懼,
我持續地徘徊在維持平靜、
心中不受控的猴子,
以及觀修聲音這三種狀態之間。
我想到以下這些話:
痛苦就在這裡生起,
我想到:就是現在,
在聲音和投射之間,
在事物本然如是和我們想要它們如何之間。
佛陀是這麼教導的:
對實相有誤的感知,就會有痛苦。
而我,還在嘗試著……
父親曾告訴過我:
「若不認識無常的真諦,就不可能證得真正的了悟。
你必須讓自我的幻相消亡。
唯有如此,真實的智慧才能生起。
只有在這個自我消亡後,我們才能夠了解自由。」
我之所以踏上這段旅程,正是這個原因。
但我卻沒有預期到會有如此多的新事物同時出現。
放下熟悉的身分、放下自我所帶來的恐懼,
就是對自由本身的恐懼。